明報 ﹕ 辦奧運有助中國改善人權﹖

﹕《開放》雜誌總編輯 金鐘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9日訊】 這次北京申辦奧運大有勝券在握之勢,但是,國際上仍有強大的反對聲浪,主要集中在對中國人權狀況的不滿之上。在我看來,這是有道理的。可以設想,如果在八十年代,中國申奧,如有反對意見,肯定只是在經濟能力和設施方面,相信在政治方面,國際社會不會苛求與挑剔,因為,那時的中國,從毛時代的災難中走出來,政治與人權狀??,都在反省與改善的進步之中,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但是,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政治又回到毛的暴力專政的老路上,人權每??愈下。尤其近年來,鎮壓法輪功與異見人士等一系列倒行逆施,令海內外極為厭惡。

人權欠佳定必失分

以此反對北京申奧,是否把奧運政治化﹖我以為不是。奧運章程並無人權條款,但正如現代奧運創始人古拜丹所言﹕「體育就是人類的美麗、勇氣、正義、榮譽和樂趣。」即使從奧運宗旨強調的友誼、和平與相互尊重來看,人權記錄有嚴重缺陷的國家,必將在申奧評選中失分。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傳統。前蘇聯早就在奧運中有驕人的成就,但直到八?年才獲得一次奧運舉辦權。

納粹德國一九三六年奧運,極盡偽善鋪張之能事,欺騙了全世界,但其舉辦權是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一九三二年)取得的。一個政府輕易地把數以百萬計無辜的人打成邪教,令他們生活在惶恐之中,這顯然不符合社會正義、人與人的尊重與友誼的原則,不符合奧運精神。

其實,善於把體育政治化的,正是共產國家,尤其是中共的拿手好戲。體育運動一直是國家體制的嚴密組成部分,參加國際比賽往往都是「政治任務」,乒乓外交已是載入史冊的千古佳話,拿金牌、破記錄,過去稱為毛思想的偉大勝利,今天也會內部總結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江總書記人人必讀的「七一」講話,把中國一切偉大勝利,包括改正錯誤的勝利,都歸功於黨,體育自然不能例外。西方形容爭辦奧運是「一個城市的光榮加冕和幾個城市的公開處決」,批評一個如此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的弊病,正是維護奧運的崇高聲譽的正常行為。

共產國家善於把體育政治化

一種流行的看法是,讓中國舉辦奧運,有助於他們改善人權、政治民主。這種願望很好,但是一種西方式的天真。中國的進步,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內部條件。正如一九七二年尼克遜訪華並沒有改變中國的政治局面,只是毛死後才出現這種改變。一九九?年北京亞運也是一個教訓,高達數十億元的投資,造成全國徵款攤派,怨聲載道,而且更借機「嚴打」,捕人數十萬,部分處決,人權更趨惡化。

因此,不妨寄語北京當局,如若獲得主辦權,當接受教訓,從善如流。萬一落選,不必再煽動陰謀論,來日方長,以後還有機會。

原載 明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世界日報: 人權是布希與江澤民的爭論話題 (7/9/2001)    
  • 多倫多申奧官員首度批評中國人權 (7/9/2001)    
  • 《北京申奧》申奧白熱化 人權分貝高 (7/9/2001)    
  • 俄羅斯取悅北京 拒發魏京生入境簽證 (7/8/2001)    
  • 《華盛頓郵報社論》北京辦奧運 未必就會改頭換面 (7/8/2001)    
  • 近50國媒體云集莫斯科 新聞戰一触即發 (7/8/2001)    
  • 北京申奧代表團赴莫斯科 最頭痛人權爭議 (7/7/2001)    
  • 法輪功聲明﹕在申奧問題上沒有態度 不參与任何意見 (7/7/2001)    
  • 洛杉磯時報﹕北京對贏得奧運主辦權的偏執 (7/7/2001)    
  • 華盛頓郵報民調顯示讀者最不希望北京申辦奧運 (7/6/2001)    
  • 歐議會指華人權欠佳 不適合主辦奧運 (7/6/2001)    
  • 華爾街日報:莫要把奧林匹克的賭注下在北京身上 (7/6/2001)    
  • 奧運妄想症 (7/6/2001)    
  • 盧四清料中共會不經審判釋放李少民及高瞻 (7/6/2001)    
  •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指北京不适主辦奧運 (7/6/2001)    
  • 不要讓歷史的惡夢重演:三位老政治犯關於北京申奧的聯合聲明 (7/6/2001)    
  •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 反對北京申奧 (7/5/2001)    
  •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北京不適主辦奧運 (7/5/2001)    
  • 多倫多暗批北京人權差 (7/5/2001)    
  • 中國擬釋美華裔學者申奧爭分 (7/5/2001)
  • 相關新聞
    中國擬釋美華裔學者申奧爭分
    多倫多暗批北京人權差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北京不適主辦奧運
    歐洲議會通過決議 反對北京申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