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九大奇跡”—龍游石窟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15日訊】世紀末,一個惊人的發現轟動世界,同時也帶來一個千古謎團,攪得學術界眾說紛紜—這就是龍游石窟。

1999年12月8日,第二屆中華石窟文化与經濟研討會在浙江省龍游縣召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鴻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鄭孝燮、文物專家胡季高、北京大學教授謝凝高、全國人大常委毛昭晰、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周楚平等數十位專家學者齊集龍游,共同探討這個千古之謎。

8日上午,踏著明麗的冬陽,与會者來到縣郊的鳳凰山,在森森雷竹、蔥蔥蒼松掩映下,人們一步入龍游石窟,馬上被眼前宏大壯偉的气勢震懾了:4根石柱頂天立地,支撐著宏大的石室。洞頂呈45度向內傾斜,頂部及四壁有規則地刻著紋理勻稱的裝飾紋,洞高二三十米,整個洞有1200平方米左右…

千年末的惊人發現

鳳凰山其實只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本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干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4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階!水泵加至4台,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

几個農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与洞的間隔有些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這7 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星狀。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然而,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未發現一件文物。

龍游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家考察后評价:龍游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万里長城等八大奇跡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考古界、建筑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龍游探秘。

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謎團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開鑿?鑿于何時?有何用途?石窟為倒斗狀,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間隔僅50厘米且互不溝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什么方法作如此精确的測定?24個石窟,開鑿出的石料有8万立方米,都運到何處作何用途?洞中有鳥、馬、魚的石雕圖案和閃電狀刻紋,表達何意?石窟數量究竟多少?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剎竹林禪寺的放生池,放養了許多魚鱉,為何水抽干后不見一條魚,難道魚鱉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史書、方志以及典籍均無任何記載,連民間傳說也沒有,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好?

一個又一個謎使人費解,費解的謎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譯。第一個到龍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師范學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認為,這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理由是,從鑿洞的方式看,是逐層下剝,采用斜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體剝离。石窟緊靠衢江,便于運輸。從鑿痕看,應是鐵器所為,因此,時間可推到漢代煉鋼技術出現之后。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陳剩勇教授和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李文生支持了這一觀點。

浙江省古漢語專業委員會理事兼秘書長褚良才博士手提礦燈走進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种巨大的震懾感傳遍全身”,他為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激動得渾身發抖”。在查閱縣志時他發現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畫,畫中描繪了衢江邊一個用來作倉庫的人工石洞,綜合考察和這一發現,他提出了“地下倉庫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建筑學會會長楊鴻勛專程考察石窟后卻認為,自己從事建筑考古學學科建設工作近3 0年,對龍游石窟的考證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從石窟的鑿痕看,他認為工具應是青銅器,那么時間可以定在春秋時期。當時越國戰敗,傳說中,越王勾踐為复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訓練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訓練,這是個歷史之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借姑蔑之地練兵也是在情理中。据此推斷,石窟是用于藏兵練兵的。于是這就有了“藏兵說”。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長施亭萍教授提出“地下宮寢說”。之后,又有“道家福地說”、“伏龍治水說”、“巨石文化說”…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說”。

毫無疑問,不管哪一种學說,在科學的論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說。

千古之謎,解好?不解好?

有一种觀點,認為謎是一种資源,保持千年之謎,等于保住了龍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謎若解開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謎還是不解為好。這种觀點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謎面,形成謎團,定位旅游,科學建設”,這是龍游縣針對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提出的方針。這一方針是否与“ 謎是旅游資源”的觀點有關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确的,那就是,确實是因為這個謎,龍游的旅游興盛起來了。永遠保持石窟之謎,使石窟永遠成為旅游胜地,顯然對發展當地經濟有利。

然而大部分專家不同意這一觀點。据說,農民在早期開發石窟時沒有將洞底的淤泥清除,他們曾通過打樁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8米厚。專家們認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內是否有遺存的文物。為何石窟發現至今一直未對石室進行發掘?這是否与不想解開這個謎有關?問及此,有專家解釋說,靠一個縣的力量,無論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發掘任務,發掘石窟的任務必須由國家承擔。

8日下午,研討會的議程是新聞發布會,楊鴻勛、鄭孝燮、謝凝高、周楚平等專家學者在發布會上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研討會成了專家論壇。

鄭孝燮說,龍游石窟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大發現,這個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這与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獷、雄偉、惊人。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須高品位地保護好。

楊鴻勛稱“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第一次發現”,謎必須解開,如果不解開,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無能,這么几個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要抓緊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說”。他認為,謎是旅游資源,像金字塔,謎搞清楚了,价值就更大了。敦煌為世人所知才10 0年,藏經洞的發現引起過轟動,謎解開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絕書》中記載:“越國有石室”,會否就是指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葉的惊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光明日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英雄》确定幵机地點 張藝謀相中莫高窟 (8/5/2001)    
  • 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發現八思巴文《薩迦格言》 (8/5/2001)    
  • 重慶榮昌荒山野岭惊現千佛石窟 (5/18/2001)    
  • 加拿大美術館唐代羅漢回歸中國 (4/22/2001)    
  • 南京栖霞舍利塔身世成“謎團” (3/27/2001)    
  • 眾專家聚會南京 欲在栖霞山建“東敦煌” (3/24/2001)    
  • 山西發現比云岡石窟更古老的石窟群 (3/23/2001)    
  • 「龍門石窟」 盛唐藝術的最高境界 (3/19/2001)    
  • 南京考古愛好者發現六朝“飛天佛磚” (3/18/2001)    
  • 江蘇湯山發現佛窟群 (2/21/2001)    
  • 敦煌石窟靠高科技獲新生 (2/4/2001)    
  • 印度佛像石窟 受損日益嚴重 (1/2/2001)    
  • 災降古城 洛陽傳聞滿天飛 (12/27/2000)    
  • 歌舞廳宴貴賓 洛陽大火死者干部多 (12/26/2000)
  • 相關新聞
    印度佛像石窟 受損日益嚴重
    敦煌石窟靠高科技獲新生
    江蘇湯山發現佛窟群
    南京考古愛好者發現六朝“飛天佛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