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陽:勞民削國秀一場

――從重慶規定75萬大學生學「工農兵」的新聞說起

李曉陽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6日訊】寫這篇東西的起因,是因為朋友問我看沒看到網上熱議的關於 重慶規定75萬大學生學「工農兵」的新聞與討論。說實話,「天朝」境內的新聞真的是想不關心也不行,因為無論看電視、看報紙、上網絡,新聞的一致性絕對是「宇宙第一」。雖說十幾年的讀書生涯現在也是所剩無幾,但是自認為還算個讀過人,看到一些和讀書人有關的事,免不了想說幾句。

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好壞與否並不應取決於其方案的文字理論是否華麗與嚴謹,各行各業中「紙上談兵」的例子不勝枚舉。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所需、所用的方法對比一下,一向是我個人認為最直接的探討問題的方式。作為我個人來看,走出學門走向社會的年青人最缺少的,一個是恰當的知識結構、一個是適當的實踐基礎。

首先說知識結構。近些年來,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流行一句話: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專科生不如技校生。原因是甚麼呢?說破了是因為越低等級院校,課程設置越是針對現實需要,用啥學啥、現學現用;教師的選擇更是知識結構越新的越受歡迎,真個是不重名聲重本事。而越是高等院校,課程設置越跟不上實際需要,越是學不到實用的東西。也曾有沒讀過大學的朋友問我,那為甚麼知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能改一改呢?我很憤青的回答他們:你要那些好容易熬到教授級別的「專家們」去學習社會上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能回來教學生?你不知道想當教授的、當上教授以後的,有多忙,多累嗎?!

作為一個讀過大學的人,真的很羨慕國外大學的學分制,開學初,可以自己選擇哪個教授的課去聽、去考,學分考夠了就畢業,中間還可以邊工邊讀(當然,我沒留過學,這些也是道聽途說),也曾很困惑於國內大學的所謂「教育改革」為何遲遲不能達到這樣。當然,真正走入社會十幾年後,我明白了,真要這樣改,恐怕有一多半的教授上的課,要沒人去聽了!

其次說說這實踐。聽過很多人說這是任何教育都難以超過的難題,即使改成理想中的學分制也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卻不敢苟同,每當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一般都回問一句,如果大學校園裡給學生上課的,其中哪怕有那麼三分之一是來自社會工廠、企業裡真正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來講課的話,那教育出來的學生和現在是否一樣呢?

「約上談兵」這一名詞的來歷世人盡知。當然我沒有去搞過社會調查,不知道現如今的大學教授們,有幾成是畢業後直接留校的;但我更想知道有多少各行業的行家裏手,被國內知名學府聘做教授給學生授課的。

說到這裡,回頭看一看那「現代紅都」裡的新聞,本人簡單替他們歸納一下,就是「政令、稅金保證『70萬學生』至少有『四個月』達到『六個一』的社會實踐」。當然,這具體內容,那些御用的專家學者們,也從正反兩面像模像樣的論證好多了,這裡就不費口舌了,只想用我現有的社會經驗對這冠冕堂皇的大事件加個註解:我們現行的教育很好、沒啥需要改進的問題,至少沒有啥需要政府強令加以改進的,所有的問題更多的應該在你們學生身上找。——當然了,可以說的更簡單些:老師教的沒問題,你們學的有問題!

寫到這,我又想起了一個笑話,是說中國足球的:中國足球踢的其實挺好的,只是中國大多數球迷的欣賞角度、水平、素質有問題。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現如今的學生,學習全靠課外補、實踐全靠自己找、能力全靠社會教。

寫到最後了,不得不世俗一下,以我小人物的心理,總的來評論評論,抒發一下自己的觀點。那座「山城」裡的「大老爺」帶著手下的一幫「公僕」在近年來,著實弄了好多大手筆,在這「赤色」國度的風口浪尖上搶了許多風頭。許多如我一樣「世俗」的人也總是「以小人之心度那君子之腹」,把那麼多的「豐功偉績」說成是「為了增加政治資本的作秀」。只是,我真的很想知道,如些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如若不是為了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那這個事件本身的目的與意義又何在呢?我更想知道,在這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中,真正開懷大笑的,是如我一樣的看客還是那70萬學子與他們的家人呢?亦或是,一手推動這次「運動」的「大人們」,正站在那風浪尖上掩口微笑呢?!

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古人尚有此智,今人何故緣木求魚,做那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事呢?難不成真的如市井中傳的那樣,只是在做最後的、無力的、盲目的瞎折騰?難不成,真的就是為了應這句古語而去的嗎?@

相關新聞
重慶規定75萬大學生學「工農兵」 民眾嘲諷
夏小強:重慶大學生「再學工農兵」難比薄瓜瓜「又紅又專」
【名家專欄】就業機會是否在減少?
【名家專欄】美軍基地對中共威脅需做好準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