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文魚失蹤非海蝨所致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2月15日訊】根據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專家認為2002年卑詩布萊頓群島(Broughton Archipelago)大量野生紅鮭魚不回流,並非海蝨傳染造成。
  
此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病理學家格瑞‧馬蒂(Gary Marty)與坎貝爾河水產健康科學中心(Campbell-River-based Centre for Aquatic Health Science)的獸醫病理學家桑亞‧撒克希德(Sonja Saksida)共同完成,由阿拉斯加大學的Terrence Quinn進行數據分析。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雖然三文魚農場是海蝨的主要傳播源,但是海蝨卻不是害死97%的三文魚回流的罪魁禍首。這與2007年研究的結果相悖,當年的研究認為,在卑詩三文魚養殖農場附近的河流,野生三文魚回流量低。
  
研究中,工作人員調查了布萊頓群島的農場三文魚量、26個農場的健康記錄以及附近河流的紅鮭魚回流情況,不過並未找到證據,表明海蝨對三文魚幼魚出海與成年魚回流有影響。
  
報告稱,該地區在2001年的三文魚回流量幾乎創記錄,然而海蝨的數量也超過他年。因此,馬蒂認為2002年出生的三文幼魚一定遭到了其他問題,而不是海蝨,才導致回流數量銳減。

存在未知細菌病毒

研究人員發現,受海蝨感染的三文魚中,有的出現魚鰭出血,他們認為存在一種細菌或病毒感染。不過,至今未有對細菌、病毒與病理組織方面進行過研究,來找到魚鰭出血的真正原因。
  
馬蒂還指出,2007年與2008年期間他參與的三文魚研究發現,很少三文魚因為海蝨而受影響,卻有30%暴露在毒素中,箇中原因也是未知數。對此,他很願意繼續跟蹤調查三文魚失蹤的原因所在。

與2007年研究相悖
  
2007年研究人員發現的結果是,布萊頓群島附近的野生三文魚受海蝨感染嚴重,是沒有養殖三文魚農場的70多倍。
  
此研究結果被環保組織廣泛應用,並倡導將農場從海洋域地,遷移到內陸地段。
  
馬蒂挑戰研究結論,認為研究數據並不支持將野生三文魚與養殖農場分開,有助於提升三文魚的回流量。
  
而且,研究海蝨的危害性的同時,研究人員並沒有考慮其他影響因素,馬蒂他們認為,研究結果存在片面性,是否海蝨殺害了三文魚,還是海蝨吸 引了其他攜病菌三文魚,而真正的死因卻是另外的病菌。馬蒂還表示,當年的研究是受制的實驗,很難解釋大量三文魚失蹤的原因所在。◇

相關新聞
溫哥華老屋翻新耗時8年 費用達100萬元
溫哥華2026年世界盃預算翻倍  預估4.83億至5.81億
卑詩省要求所有省級公務員更改密碼
卑詩省保守黨提議案禁止跨性別參賽  被否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