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 .九芎湖步道.新埔老街古蹟初探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84
標籤:

這是我第二次來新竹新埔的九芎湖。九芎湖,位於新埔的一處僻靜的山區聚落,在農委會及當地居民努力下,發展成休閒農業園區,而成為熱門的景點。

今天陪老婆及小東回中壢娘家,並邀小東的舅舅和阿姨一起出來走走及聚餐,於是想到了新埔的九芎湖。從中壢出發,經楊梅,轉入115縣道,往新埔,至26.5K,右轉進入「九芎湖休閒農業區」。沿著園內的九福路直行,抵達「陳家農場」用餐。

寒流來襲,加上又是非假日,今天的九芎湖,顯得格外冷清,沿途的農園停車場都空空盪盪,不少餐廳也未營業,兩年前我假日來時的熱鬧景象已不復見。今天陳家農場的餐廳就只有我們這一桌客人而已。

用餐畢,在農場內的步道及庭園散步一小圈,然後由農場旁的「霽月步道」上山。霽月步道位於九芎湖的東側,步道可循著山稜線,繞至另一端的登山口,再銜接九芎湖西側的「九福步道」,繞回到陳家農場。這麼一大圈,路程約2至2.5小時。途中有數條支線,可提前下山,因此可走大圈,可走小圈,路線組合隨個人喜好。我們只是飯後散步,所以繞小圈而已。

九芎湖,是地名,不是湖名。「湖」是指山谷低地。九芎湖聚落因農業灌溉之需,闢建了不少埤塘,較有名的有「明池」及「鴛鴦池」。鴛鴦池距離陳家農場較近,於是回程時一路散步至鴛鴦池,閒坐池畔石上,欣賞池景。池畔設有魚餌自動販賣機,於是買魚餌讓小東餵魚。鴛鴦池裡的鵝兒也游來爭食,魚餌大多落入動作敏捷的鵝兒嘴裡。就在池畔消磨了一個午後悠閒時光。


陳家農場。

霽月步道。


鴛鴦池。

鴛鴦池。


新埔中正路(廣和宮)

離開九芎湖之後,順道前往新埔市區,趁老婆與其家人逛逛當地商店,我利用一點點時間空檔,去尋訪老街上的古蹟。

我曾經幾次路過新埔的中正路,熱鬧的街道,老房子大多已改建成水泥樓房,並沒有老街的感覺,所以以前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個小鎮是否有值得一遊的古蹟。這次事前蒐集一下資料,才發現其實新埔街上有不少古蹟景點。

新埔,舊稱「吧哩嘓」,意指「新的草原」,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居住地。清乾隆年間,粵籍移民入墾此地,漢人將這塊新開發的土地改稱為「新埔」。新埔因地理位置優良,逐漸成為附近農產品的集散地,因此發展為熱鬧的市街。

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新埔老街,就像台灣許多的城鎮一樣,古蹟及古厝隨著市街的繁華而逐漸消失,或者隱身於冷清的後街與寂寥的幽巷。新埔也是如此。若沒有停車慢逛,尋尋覓覓,只開車匆匆經過,恐怕會像我以前的經驗,會輕易疏忽了這個小鎮的古蹟丰采。

今天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匆匆參觀二、三處古蹟,只能算是探訪新埔老街古蹟的前奏曲而已。


劉氏家廟(三級古蹟)

新埔劉氏家廟,位於和平街340號,俗稱「劉家祠」,為國家三級古蹟。劉氏家廟創建於清同治3年(1864),奉祀劉榮(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及劉氏歷代祖先牌位。新埔除了老街的劉氏家廟,還有上枋寮的劉宅雙堂屋,也是三級古蹟,可見劉氏是新埔地區的大姓人家。

劉氏家廟外觀典雅瑰麗,建築頗具特色。以卵石堆砌的牆基,以土埆牆為主的牆體,祠堂正面以紅磚疊砌,左右各開一個書卷窗。左右護龍的山牆採斗子砌牆,屋頂以黑色板瓦疊砌,而屋脊則有線條優美的燕尾。

劉氏家廟素有「三多」的美譽,三多指的是「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在現場就可看見祠堂屋脊的燕尾無數,有如燕群。劉氏家廟僅是單進式的傳統三合院建築,右廂有雙護龍,左廂僅單護龍,正廳的屋脊採用寺廟常見的「三川脊」屋脊,擁有雙燕尾,而左右護龍也採用「三川脊」及雙燕尾,則是台灣一般寺廟或祠堂所罕見的。數一數,劉氏家廟的屋脊就有六對燕尾,因而有「燕尾多」的美名。

屋脊的燕尾造型,代表一種尊榮,過去只有官宦人家的宅第或祠堂才能如此建造,這也反映了劉家「功名多」的傳統。家族子弟功名多,則匾額自然就少不了。所以劉氏家廟就有了「三多」的美名。

劉氏家廟屬於私人產業,未開放參觀,所以僅能立於圍牆外,隔牆參觀而已。我在門外拍攝時,剛好有位老伯打開家廟的大門,拿了東西走了出走,然後又走進去,大門未掩。這本是難得的機會,趨前致意,或許可取得入內參觀的機會。我反而猶豫裏足不前。萬一對方熱心招呼,願詳細介紹古蹟,而我又必須急於告辭,恐怕反而失禮。只好放棄機會,只趁著大門尚未關閉,搶拍幾張祠堂正廳堂前照片而已。匆匆參觀,匆匆離去。


劉氏家廟-燕尾多。

劉氏家廟-匾額多。


潘氏古宅(三級古蹟)

潘氏古厝(和平街170號)與劉氏家廟相鄰,僅幾步之隔,也是國家三級古蹟。短短的和平街,十幾公尺之內,就有兩棟房子同時被登錄為三級古蹟,可見這條老街昔日的風華。

潘氏古宅初創於嘉慶20年(1815),咸豐11年(1861)擴建,奠定了今的規模。潘氏古宅,一堂四橫,正廳的左右側各有雙護龍。建築特殊之處,在於正廳與左右護龍之間,另築有一道圍牆,中有牆門。雙護龍的外護龍比內護龍更突出一間開,然後再增築一道圍牆,連結左右外護龍,牆外的大片草地為禾埕,用來曬穀,禾埕外還有一道圍牆。

這樣的三合院設計,以正廳為中心,左右護龍向兩側伸展,使三合院的外形像伸展雙螯的螃蟹。這是來自風水觀念的影響,地理師認為潘家宅基位居「螃蟹穴」,所以建議採取這樣的建屋設計。

潘氏家族是新埔望族及首富,潘家子弟曾出任新埔庄長及鎮長,然而宅第的屋脊卻不像劉氏家廟採翹起的燕尾造型,正廳屋的頂亦鋪蓋簡樸的灰瓦(螃蟹色),這也是基於「螃蟹穴」的風水考量。

潘氏古宅現仍有潘氏族人居住,所以未開放參觀,只能遠遠站在外埕的圍牆外遠拍而已。古厝的內埕紅磚圍牆,左右各開有5個「書卷窗」,造型各異,古樸優雅,是特殊之處。至於內部建築特色,則只能想像而已。

潘氏古宅後方,可瞥見一棟洋樓的部份身影,那是曾任新埔鎮首任鎮長潘錦河的故居,位於中正路405號。潘宅右側的牆內則有清咸豐8年(1858年)潘家創建的學堂-「大夫第」,目前僅存山門及馬廄遺跡,但隱於牆內,並未對外開放。


潘氏古厝全景。


廣和宮

廣和宮,位於中正路608號,是新埔街上最大的廟宇,祀奉客家人原鄉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廣和宮創建於清咸豐10年(1860),由於位於新埔老街的菁華區域,而成為地方信仰的中心,曾經風光一時。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在竹苗的戰役中,廣和宮被焚毀,至1902年才完成重建。大正8年(1919)更加擴建,歷時10年,而成為今日的規模。民國75年(1986)大幅翻修,失去古味,古廟因此失去列為古蹟的機會。

外觀變得新穎華麗的廣和宮,仍然可以看見古廟的舊跡,例如三川殿的龍柱、石獅、部份壁堵,尤其是三川殿左右門柱前的門枕石,最為古樸,當是百年古物。其餘的木雕雕飾、門神及牆壁彩繪都已換新,應是不久才前整修過的,色彩極為艷麗。

牆壁及樑柱的彩繪,既有裝飾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防潮或防朽,寺廟彩繪的主題多以歷史演義、民間故事及宗教神話為主,廣和宮的彩繪主題也是如此。而廣和宮特殊的是,牆上彩繪的仙女,個個穿著性感,豐胸微露,風格頗異於傳統的寺廟彩繪。其中的「八仙過海」彩繪,美人魚的上半身都穿著比基尼式的泳裝,形象上已經接近於現代辣妹了。

若將寺廟的彩繪視為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則應允許及寬容其創作的多元性,其實呈現不同的彩繪風貌也無妨。畢竟廣和宮古味已失,已不被列為國家古蹟,則不妨讓匠師盡情表現,新的嘗試,短期內或許褒貶不一,長期則看能否通過時代的考驗,有朝一日為廣和宮再贏回具有保存價值的古蹟地位。

我的新埔古蹟初訪,只到廣和宮為止。遺漏不少景點,下次經過新埔時,再來補遺(註1)。


三川殿古樸的石獅。

新彩繪的門神。

三川殿正門。


七仙女牆壁彩繪。

豐胸微露的七仙女。


[旅行地圖]


旅記日期:2009.01.13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九芎湖休閒農業園區-九福路。


九芎湖霽月步道。


鴛鴦池。


鵝兒悠游鴛鴦池。


劉氏家廟(三級古蹟)。


劉氏家廟山門。


劉氏家廟-燕尾多。


潘氏古厝(三級古蹟)。


廣和宮正殿。


廣和宮的綺艷彩繪(八仙過海部份圖景)。

相關新聞
台北平溪.菁桐小鎮
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上)
台北新莊 .新莊老街(下)
台北汐止 .作埤內古道.磐石古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