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增長勢頭20年?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月19日訊】(美國之音2010年2月18日報導)中國這個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還能高速運轉多久的問題越來越為世界關注。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的一位官員對此很有信心,認為至少可以持續20年。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中國高速增長階段可能即將結束。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30多年,但是其增長勢頭在最近兩年非但沒有弱化,反而繼續加強。2007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再超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大國,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新的數據顯示,中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

這一系列的里程碑式的數據顯示,在世界經濟低迷階段,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已經沒有人可以忽視。正因為如此,世界才更關心中國的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

澳大利亞中央銀行助理行長菲利普·洛(Philip Lowe)對中國和亞洲的發展前景極為看好。他在星期四發表講話說,中國的發展勢頭至少還可以持續20年。他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將長期持續下去,從而帶動基礎建設投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菲利普·洛表示,一些人認為中國城市化的高峰大體已經過去的觀點是“有一些過於牽強。”

這位央行官員認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結構得天獨厚,中國和亞洲的持續發展將帶動大宗商品市場和多種經濟領域持續繁榮,給澳大利亞的長期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但是,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麥克·佩蒂斯(Michael Pettis)認為,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這種樂觀期望可能難以實現。佩蒂斯表示,中國所處的環境和1987年日本所處的環境非常想像,正處於一個經濟增長的轉折點。

他說:“中國現在的情況非常類似日本在1987年之後的情況。1987年之後,美國股市大跌,國內消費大幅度收縮,貿易赤字銳減。之後,日本經濟雖然又強勁增長了兩年,但隨後就進入了10年低迷期。現在看來,1987年是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長期低迷的重要歷史轉折。”

佩蒂斯認為,中國現在很可能也已經進入這樣的歷史轉折階段。佩蒂斯的根據是,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建立在消費補貼生產的基礎之上的。中國政府為了保證生產的高速增長,長期以來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了資金從家庭向企業的轉移。

最主要的轉移方式是壓低銀行存款利息,為企業提供廉價資本,以保障生產高速增長對資本的需求。其次是通過壓低貨幣幣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而間接地降低家庭的收入,為出口企業提供補貼。第三是,廢除或者削減社保體系,把本來應該由國家和企業承擔的社保責任轉嫁給家庭。第四是通過環境污染讓消費者為企業和政府埋單。

佩蒂斯說:“通過這多種渠道,中國實現了巨額的資金轉移,從家庭轉移到生產部門。這樣看,中國生產增長大大快於消費的增長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但是,同時兼任中國清華大學金融學教授的佩蒂斯指出,中國的生產是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問題也很明顯,這就是消費嚴重不足,產能嚴重過剩。過去是有美國這個高消費的國家承擔了吸收中國過剩產品的任務。但是,這場金融危機之後,佩蒂斯說,美國和歐洲等發達經濟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可能都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去吸收中國的過剩產品。

佩蒂斯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果要實現經濟結構平衡,唯一的辦法就是必須放慢生產增長的速度。同時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壓力也要求政府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社保體系、加強環境保護。佩蒂斯預言,中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將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產生重要的影響。過去30多年平均10%的增長率可能會下降到5%,甚至更低的正常水平。(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躋身經濟大國 中國人均GDP仍在百名外
中國退出經濟刺激政策 負面效果顯露
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經濟政策成眾矢之的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