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共慶元宵節

人氣 26
標籤:

【大紀元2月28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樂逍遙。」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各類慶祝元宵的活動依然熱鬧非凡。但是相比於以前,部份大陸居民感覺現在「鬧元宵」和新年的氣氛少了不少,很懷念以前的元宵節。

2010年黃曆正月十五(2月28日)的元宵月,是虎年全年視直徑最大的月亮,也是1957年以來最圓最大的元宵月。只要天氣晴朗,中國乃至亞洲和澳洲各地都可觀賞到53年來最圓最大的元宵月。


「2010台北燈節」點燈儀式26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結合聲光效果的主燈「福氣虎」被點亮 ,與台北101相互輝映。(中央社)


2010台北燈節26日在國父紀念館舉行點燈儀式,大批民眾湧入,爭相觀看點亮主燈「福氣虎」,把會場擠得水泄不通。(中央社)

各地民俗爭奇鬥艷

夜幕落下,但「天下第一泉」濟南趵突泉公園裡卻是遊人如織。伴著汩汩噴湧的泉水,3000多盞各式節日花燈將整個公園裝飾得流光溢彩。「今年的花燈品種比去年又多了不少,燈光更漂亮了。」居住在濟南市的一位居民,與妻子帶著六歲的女兒一起遊玩著。

根據大陸媒體的報導,在花燈展上,「泰山封禪」「至聖先師」等主題花燈,盡顯齊魯文化的深厚吸引力;各式老虎造型、圖案的綵燈,展現出虎虎生威、龍騰虎躍的歡樂迎春氛圍;可愛的喜洋洋、搞笑的灰太狼等卡通形象花燈,則吸引了小朋友們的目光。

在棗莊市圖書館舉辦的猜燈謎、迎元宵活動,2000多條燈謎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在惠民縣城的集市上,由農民用蘆葦手扎的燈籠玲瓏別緻、輕巧剔透,深受喜愛。


圖為2010年元宵節廈門的燈展。(圖片來源:大紀元)

廟會是元宵節裡另一個最「搶眼」的地方。在北京、南京、瀋陽等地舉辦的廟會上,獅子舞、花棍、高蹺等各式雜耍百看不厭;在鑼鼓鞭炮聲中,巨型龍燈翻飛,場面熱鬧非凡,所到之處觀者人山人海。

懷念以前的新年和元宵

今年快50歲的濟南市民楊興華說:「小時候過節很熱鬧,一家人用玉米面和豆面捏出十二生肖的面燈,吃完元宵後就捧著面燈或提著燈籠去村頭廣場看露天電影。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過節習俗卻簡化了,居住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裡,除了吃元宵、看花燈,沒有別的娛樂,『鬧』元宵的氣氛缺了不少,很懷念小時候過節的情景。」

還有一位大陸居民表示,以前最有意思的就是過年了。進了臘月,家家忙起來。奶奶是闖關東過來的,做的一手好麵食。樓裡的孩子們都到我家,這個說:「奶奶,我想要個小兔子。」奶奶就用麵捏個小兔子,用小黑豆點上眼睛,胡蘿蔔切出個三瓣嘴,立著兩支大耳朵。那個說:「我想要朵玫瑰花。」奶奶就把一團麵塞到一個麵模子裡,一扣,倒出來,再撒上點紅線線、綠線線。上鍋裡一蒸,哇,胖胖的小白兔子,開了的玫瑰花。孩子們用小手捧著燙燙的餑餑回了家。年前,奶奶給好多孩子蒸一個自己屬相的年餑餑。當然了,這些麵食模子都被「文革」中當「四舊」。「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給劈了、燒了,年餑餑也被「共產」成一個模樣了。

「每年臘月底,家裏的窗台上總是擺著幾雙小孩兒鞋,那是奶奶給樓裡當年出生的小孩兒做的,花花的鞋面上縫上小老虎頭,很有生氣的。媽媽們都是抱著孩子來,奶奶親手把鞋套在一個個小腳丫上,還要下地走上幾步給奶奶看,奶奶還要念叨上幾句詞,都是吉祥話。」

搓湯圓 吃元宵

根據中廣新聞的報導,搓湯圓、吃元宵,是台灣家戶在元宵節時都會準備的應景食物。民俗專家表示,追溯起源和食材,其實湯圓和元宵是一樣的;傳說宋朝時期,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湯圓」,專在元宵節吃食;其中,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還包了餡,稱為「元宵」。


27日是元宵節前夕,為了應付消費者購買應景美食「元宵」,台北市1間糕餅店的師傅們,在騎樓趕工製作。(中央社)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指出,「元宵」、「湯圓」的作法不同;北方人的作法,以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稱為「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形,稱為「包元宵」。

傳藝中心表示,在台灣,沒有南北地域的限制,兩種不同作法的元宵都可以吃得到;多數民眾也認為,在元宵節小過年這天,吃點外形團團圓圓的「元宵」、「湯圓」,有團圓之意,象徵全家和睦幸福。


2010台灣燈會27日晚上舉行試燈儀式,主燈「福臨寶島」五彩繽紛的燈光,搭配璀璨的高空煙火秀,令人目不暇給。(中央社)


2010台灣燈會27日晚上舉行試燈儀式,主燈「福臨寶島」絢麗的燈光,搭配高空煙火秀,令人驚呼連連。(中央社)


2010台灣燈會28日登場,嘉義市政府對面「瑞鳳翔飛」副燈已完成裝置,特於26日晚上辦理點燈儀式,現場配合璀璨煙火表演秀,絢麗奪目。(中央社)


28日,香港時代廣場也裝飾近百個花燈,並舉行猜燈謎活動,喜迎元宵佳節。

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是黃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製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 「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元宵節
元宵節 人氣 1
台灣市售手提燈籠 一半不合格
屏東客家攻炮城  逾130隊搶獎金
提燈鄉長變縣長花壇鄉長致歉停止發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