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學者:應先了解中國血液來源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林毅璋、蔡彰盛/台北報導〕政府開放中國血漿與血清進口引發爭議,雖然政府強調僅限用於製造體外診斷試劑,不直接用於人體,但有倫理學家與醫師主張,中國窮人賣血維生現象普遍,政府開放進口前應確認血液來源,以免成為剝削窮人與弱勢的幫凶,有違公平正義。

進口血漿用途 衛生署說了算

經濟部國貿局官員指出,今年2月份舉行開放中國物品進口跨部會審查,當時衛生署與醫療器材公會對於進口中國血清、血漿都沒有反對,才同意開放。官員強調,未來要怎麼用,「一切衛生署說了算」。

官員說,試劑是屬於廣義藥品類的一種,自今年3月初起,中國「人類血清」與「人類血漿」已經全面開放進口,不僅止於專案進口。

已經申請中國血清、血漿進口的普生公司位於竹科,記者昨天打電話到公司無人接聽,現場按電鈴也沒有回應。

不過衛生署表示,國貿局的公告因未加註用途,易引發外界誤解,週一將去函國貿局,要求在公告上加註「限用體外診斷試劑使用」。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昨日也強調,「國血國用」的政策不會改變。進口血品需經各種檢驗,衛生署每三年定期查廠稽核。目前為止,還沒有業者向衛生署提出申請進口中國血品。

不過血液與器官、組織類似,目前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見認為應該無償捐贈、禁止買賣、避免人體過度被商品化。

台灣血液之母、馬偕醫院輸血醫學及人類學研究室主任林媽利指出,血液無償捐贈是世界潮流,但據她所知,中國很多地區至今仍有不少窮人靠著賣血維生,遭嚴重剝削。

根據衛生署所掌握的資料,我國進口血液過去主要來自德國、瑞士、英國等歐美國家。林媽利表示,這些先進國家並無買賣血液的問題,我國開放中國血液進口前,應先搞清楚血液來源為何,「這是一個人權的問題。」

台大醫院社會醫學科副教授蔡甫昌則表示,政府對中國進口血液製品的來源應了解透徹。採購該國血液是否會讓上游業者有更大的商業誘因?會造成什麼影響?值得進一步討論。

衛生署表示,從各國進口的血品,廠商均需要提供安全證明文件,例如該血品是否為正當來源、是否符合醫學倫理及合法取得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