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客家傳統拜新丁 面臨少子化衝擊

人氣: 10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30日報導】六堆囍事系列(6)-拜新丁篇(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屏東縣30日電)在高雄工作的屏東縣佳冬鄉子弟羅志明,2月底回老家為第3個孫子拜新丁。擺上花果餅酒,燃1束祝禱的香,近2年的新丁粄雖擺不滿供桌,百年未變的儀式仍滿載對新生兒的祝福。

客家人從中原遷往閩粵,再渡海來台,歷史總是脫不了四處遷徙的無奈,連慶典「拜新丁」也帶有一抹悲愴的意味。

客家「拜新丁」已有200年左右歷史。由於清朝將軍施琅頒布禁令,禁止客家人來台,後因客家人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才讓男丁來台當兵。

在缺乏女子的情況下,生育已不易,生男丁能壯大聲勢,免於早到的河洛人欺負,自然更加寶貝,因此藉「拜新丁」慶祝、祈福,也有遙祭感恩在中國大陸祖先的意義。

羅志明說,拜新丁是客家重要傳統,佳冬子弟即使到外地打拚,「不管在美國生還是日本生,也是要回來拜」。

每年正月11日,新年團聚的喜樂還意猶未盡,合辦拜新丁的佳冬村、六根村客家人就開始忙碌,準備拜新丁要用的場地「福廠」及祭品。


「拜新丁」是客家人為新生兒祈福的重要傳統。屏東縣佳冬鄉擁有碩果僅存的杉木製「福廠」,有 100多年歷史,為拜新丁儀式場所。(中央社)

客家拜新丁儀式前 1天,鄉親將新丁粄、酒水、鮮花等祭品放在「福廠」內的長桌上,祭品上有寫著家長及新丁姓名的紅紙。(中央社)


福廠以木頭製成,承載千萬祝福的杉木,也難敵時間與氣候的侵蝕,腐朽老化的,要另行補上,更嚴重的,就要整個丟棄,有的鄉鎮改以剛硬的鐵架取代,失卻古樸風味。

佳冬鄉的「福廠」建於清光緒4年,也有100多歲了,是台灣客家碩果僅存的文物,門上還有對聯:「昨夜弄燈兼弄月」、「今朝添歲又添丁」,充滿元宵前的應景氣氛及對新生命的期待。

福廠搭好,恭敬請入福德正神、三山國王、註生娘娘等神只,鄉親陸續將新丁粄、鮮花、糕餅、酒水等祭品擺在福廠內的長桌上,祭品壓著寫上家長姓名、住處及新丁姓名的紅紙,等待正月12日清晨的三獻禮之後,就可把粄分送親友。

林祖吉在拜新丁儀式中任司儀,需掌控全局。他雖謙稱自己學歷不高,卻寫得一手端正毛筆字。翻開他的裝訂筆記本,數十年來詳細而工整地記錄每年拜新丁人數,彷彿台灣少子化過程的一頁簡史。

民國40年代,佳冬、六根兩村,每年都有80到90名新丁,民國49年還創下最高紀錄105名。到了70年代,減少為60到70名,90年代則降到30餘名,2009年更創下新低,有1235戶的佳冬村及六根村,僅有27名新丁來拜。

今年的儀式也有27名新丁,但其中有2名3到5歲的幼兒,是家長當時忘了拜,今年補辦的。

六根村長張振香說,景氣不佳,年輕人不婚不生,新丁越來越少。屏東縣萬巒鄉萬巒社區伯公會1名委員更直指,除了少子化,也因為「年輕人越來越不(把拜新丁)當一回事」,只好以禮物、紅包「鼓勵」村民帶新生兒來參與傳統儀式。

隨著男女平等觀念普遍,部分地方,如萬巒社區,已開放為女嬰祈福,稱為「新枝」。

達人之所以為達人,在於專注所有微小細節。林祖吉在儀式中唱神名時,哪個音該拉長,該拉多長比較悅耳,如何屈膝跪拜動作比較流暢,都要計較。

也正因為有達人的守護及客家民族虔誠敬天的信仰,200年的儀式才能延續至今。然而,「拜新丁」是否如一切古老而美好的事物,正面臨危機?

林祖吉笑說,隔壁庄去年僅有1名新丁,「儀式也是照辦」,況且,儀式流程並不難學,就算最複雜的司儀,多幾年經驗也可上手。

至於少子化是否影響儀式存續,林祖吉也樂觀地說,「好在還有新全民媳婦增產報國」,他相信,傳統不會消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