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鈴扯到 … 達文西

人氣 71
標籤:

【大紀元4月16日訊】欣聞「第五屆青少年民俗體育扯鈴觀摩賽」將於4月17日(星期六)下午一點半至四點,假華府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隆重舉行,觀摩技藝,可喜可賀。多年來,扯鈴活動在大華府地區的推動由蓽路藍縷至蓬勃發展,中文學校玩扯鈴的人數與技術普遍提升,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與大華府地區中文學校聯誼會在背後大力推動,功不可沒。扯鈴活動的扯勁鈴響更在不知不覺中延伸至某些主流學校,成了學校內表演活動文化交流的寵兒,令人驚喜。翻出四年前的拙作「扯鈴扯到…達文西」,冷飯重炒,舊鈴再扯,就教同好,或許能溫故知新、或扯些歷史記憶。

* * * * * * * * * * * *

壹、 緣起
「全美中文學校聯合總會」於暑期在新澤西州主辦了第一屆的青少年扯鈴體育比賽。好友譚建武消息靈通,熱心助人,興致勃勃地邀集了左市右鎮四個家庭、六個小朋友,代表北維州的中文學校參與盛會興
金家二子學扯鈴超過一年,加上好朋友譚康豪也要去,故欣然同意去比賽,一得空就拾起鈴隨地隨意扯個不停。賽前一個月,建武兄訂出集訓時間表,一週五晚,每晚八點到十一點,在附近的公園會合,互相觀摩學習。各家職掌也釐定:陳家管財務與會計,譚家掌連絡及教學,鍾家負責服裝、音樂與技術指導,金家職司攝影、照相及表演顧問。當然,這只是個大綱啦!執行時大夥都是義務地各盡所能、互補所短、隨機應變、合作愉快。

說集訓,是理想,實際上,是集合。六位小選手每晚定點不定時大會合,然後各取所需地學與玩,或扯鈴、或打網球、或追逐嬉戲、或溜狗唱歌(有一隻狗狗叫「CoCo」,牠可真會隨著掌聲唱歌呢!)也呼朋引伴,選手牽手足、手足拉朋友地一起來,好不熱鬧!

比賽日期是八月二十日星期六,地點在愛迪生市(Edison,NJ)。比賽分二組,小學組共八人參賽,除了麻州勒星頓中文學校來的二人外,吾校包辦其餘六名(人多勢眾嘛!)該校二名選手的扯鈴技術與表演台風令人讚嘆,他倆包辦前二名,勢眾人多的一方心服口服。中學組共七名與賽(芝加哥芝北中文學校二名、麻州勒星頓中文學校三名、馬州黎明中文學校二名),個個習鈴多年,扯鈴技藝高超、表演花式繁多、台風大方穩健,觀眾看得目瞪口呆,在驚嘆之餘,咸認收穫匪淺,不虛此行。

表演後是裁判陳傳宇老師等的講評,陳老師是中華民國僑委會從台北市中山女高請來的專家,他扯鈴教鈴經驗豐富,不僅對小選手們的缺失提出建議,並傾囊相授,指引繼續精進的方向。他重覆強調:學扯鈴基本功最重要(任何學習不都是如此嘛!)從起鈴、調鈴、運鈴開始,先把鈴扯上來,再練扯鈴的穩定度與速度,接著練繞、跳、纏、拋、甩等,這段基本功十拿九穩了,才可以學習扯鈴的變化動作,如耳熟能詳的金雞上架、金蟬脫殼、魚躍龍門等等等,或可自己創作新的動作。陳老師談吐幽默風趣,加上立即親身示範動作,二十餘分鐘的講評指導就是一場多采多姿、說作俱佳的表演!

他說著、做著、表演著,扯動我的思緒天馬行空地遊走,我想到「鈴雖小技,必有可觀焉」、「世事洞明皆學問」及「萬事萬物、原理相通、圓融無礙」。歸來後,花了些時間、讀了些書、逛了些網路、做了些研究,寫此雜文,算是此行忝為「表演顧問」的最後交代囉!

貳、扯鈴簡介
扯鈴是我國傳統的民俗技藝,也是相傳已久、流行不衰的童玩。扯鈴是由鈴頭、鈴軸、鈴繩、鈴棍所構成。鈴的形狀是中間一根很細的軸(鈴軸),兩端連接兩個空心圓輪(鈴頭,有單頭鈴及雙頭鈴二種),輪邊上開了幾道哨口,哨口有大(低音孔)、有小(高音孔),數量有多(多響,直至36響)、有少(雙響);約一尺長的鈴棍兩根,兩根棍頭上繫著一條細細的鈴繩。

扯鈴是將鈴繩兜住鈴軸,雙手持棍,上下左右交互抖扯鈴棍,拽拉鈴軸,鈴由緩而急地旋轉起來,使空氣迅速地灌進哨口,各哨口因激烈衝擊而同時發出了高亢雄渾、高低不同的嗡嗡聲,用力越大,聲音越響。技術更高的人,轉動鈴軸的方法有滾、抖、拽、拉、扯、扔等,鈴旋轉落地後,在離心力作用下使鈴繼續旋轉,表演繞、跳、纏、拋、甩、接、迴轉、定點等動作之組合;身體配合扯鈴的轉動方向而順勢移動,以維持身體與鈴的平衡。扯鈴比賽一般分為個人賽、雙人賽、團體賽,評定項目有結構、難度、熟練、變化之技術能力與藝術美感。

因地域的不同,扯鈴有很多有趣的別稱。例如:扯鈴是在臺灣的稱呼、在北京叫「抖空竹」、在河南叫「抖老牛」、在河北叫「風葫蘆」、在東北叫「抖嗡子」、在蒙古叫「打嗡嗡」,揚州人稱為「抖抖嗡」。每一個別稱都相當可愛,大都兼顧到它的玩法和旋轉時會發出之「嗡嗡」聲。現在,大陸普遍稱之為「抖空竹」、或「天嗡子」。扯鈴不但風行中國,更流傳於世界各地。日本武俠小說《宮本武藏》中,就有一段這麼寫著:「一個陀螺,發出嗡聲,飛上五月的晴空。飛上天後,消失於晴朗的天空,看不見了,只剩嗡聲,不久又落下…」這個會飛上天空發出聲音的陀螺,大概就是中國傳入日本的扯鈴。十八世紀時,扯鈴傳入英國,頓時使英國人迷上這個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它「兩根棍子上的精靈」,這就是為什麼它的英文叫Diabolo了。後來傳到法國,法國人改用璃瓷土製成鈴(多麼有創意呢!)並在大庭廣眾中公開表演扯鈴。

提了地域,也得扯扯歷史。扯鈴出身為雜耍民俗,歷史上文字記載貧乏可憐,唐朝李翰《通典序》所謂「無益世教,則聖人不書,學者不覽」,道出原因。稽考古代文獻,三國時期曹植寫過一首《空竹賦》,如果這算是有關扯鈴的最早記錄,那它的歷史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年了;據說在唐朝的時候,扯鈴就已風行全國各地;《水滸傳》中宋江的七言絕句寫到:「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挈漫徒勞。」明朝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共同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述了扯鈴的製法及玩法,也提到:「楊柳兒枯,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鈸兒。」其中的「空鐘」指的就是扯鈴。古藉中,扯鈴或類似扯鈴的玩具也有很多貼切的稱呼:「抖牛」、「空鐘」、「天龍」、「空箏」、「地鈴」、「地嗡子」、「空竹」、「天嗡子」、「抖嗡」、「響鈴」等,可見它穿越時空的久廣。

參、扯到達文西
我的思緒不僅遊走到「萬事萬物、原理相通、圓融無礙」,更一路飛達到達文西。扯個鈴竟然扯到達文西,理由有二。

其一,學習任何事,不論大小繁簡,我們都常以天才為榜樣,而達文西是天才中的天才。說達文西是天才中的天才可不是唬扯的,吉多‧維士康堤編寫有一本書,書名就是《天才中的天才 — 達文西》。在《天才之書》【The Book of Genius】中, 布贊和雷門‧金以客觀方式評選人類史上的頂尖天才,並依次排列開出一份史上十大天才排行榜。其中,發表「相對論」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排第十,文藝復興時代的大師達文西名列首位。從達文西五十七年的生命來看,他的確是許多領域中傑出的天才好手,他是一位解剖家、建築師、植物學家、城市規劃者、戲服和舞台設計師、大廚、幽默作家、工程師、騎師、發明家、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數學家、軍事科學家、音樂家、畫家、哲學家、物理學家,並擅於講故事。

其二,邁向達文西的境界有七項實際可行的原則,此七項原則都可以應用到學扯鈴(及許多其它事物)上。五百五十三年前出生的達文西是一位多才多藝、很富想像與發明能力的人物。邁可‧葛柏(MichaelGelb)七年前寫的一本書《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Vinci】,該書是以「研究並追隨」的方式進行 ,找出達文西天賦中、學習方法上的基本元素。書中提供達文西的七項原則:好奇、實證、感受、包容、全腦思考、儀態、關連;每一項原則都加上達文西的筆記摘要、素描、繪圖來闡述該項原則,並附上作者列舉的問題表、可行的練習方法,期能刺激讀者反省、思考並運用,引導讀者逐步開發大腦潛能,往天才的方向一步步邁進。

本文嘗試應用此七原則,對扯鈴提出一得之愚與一些值得深思的基本問題,野人獻曝,期能有助於開發扯鈴的潛力、提升扯鈴的地位、促進扯鈴的發展。

一、好奇(Curiosita,呵呵…義大利文啦)–「好奇為學習之母」
好奇,亦即「發問」,乃終生學習的追尋。達文西對於生活上生命中任何事物都保持熱忱,充滿無限的好奇,終生追求,學習不懈。想知道、想學習與想成長的渴望,是知識、智慧及發現的發電廠。事實上,對於某件事物的深愛,來自於對那件事物的深刻認知,深刻認知的心靈提出偉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個人的成長和實踐都是強而有力的催化劑。於扯鈴上,思考探索:

1.扯鈴是誰發明的?怎麼發明的?如何改進扯鈴?
2.扯鈴圓盤四周的哨口數量和大小、鈴的形狀、重量和材料、鈴軸的粗細、兩根鈴棍材質具有觸覺的感受等等,對於玩扯鈴有什麼影響?
3.有什麼不同方式來玩扯鈴?

二、 實證(Dimostrazione)–「實證是經驗智慧的源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達文西深信唯有自己實際驗證的結果才是自己的。務求從經驗中求證知識之真偽,從錯誤中學習,從頭腦掙脫種種習慣、成見和權威,為自己思考,為自己學習。
1.實際練習證實陳老師講解的基本功,如行進間練習鈴的左轉、右彎及迴轉等。
2.立即練習從錄影帶、書本和網路看到的動作或自己想像構思來的新動作。
3.堅持不怕犯錯、不怕學不會,重複實證直到成功 。

三、 感受(Sensazione)–「感受是生命感動的來源」
持續精練所有感官的能力,使感官更敏銳、更有覺察力,以追求生動的體驗,此乃豐富經驗和享受人生的不二法則。站在表演台上,扯鈴不只是技術、運動,更是一項表演藝術。
1.與運動感結合,所謂的「動感使人感動」,使速度、力量與節奏融合於扯鈴技藝中,令人咋舌睛亮。
2.選擇適當的音樂,扯鈴的一舉一動都要與音樂的速度、拍子、行進韻律、發展情境等相互配合得宜。
3.考慮以所有感受為主(特別是視覺)的細節,以創作極具舞台效果的整體美感,如:視覺上,除了技巧上技藝精湛、服裝上衣冠齊楚外,尤需注意動作線條的韻律,才能表現出運動感和有深度的空間性;聽覺上,音色、音量和旋律抑揚頓挫的細微變化;感覺上,主題的適當性及其感受。

四、包容(Sfumato)–「包容是創造力的最大秘訣」
喚醒好奇、探索經驗、並磨練感官後,必定會面對不確定與未知。在不確定的情境中保持開放、包容,願意擁抱曖昧、弔詭和不知,可使我們擁有冒險的勇氣,這也正是釋放創造潛能的最大秘訣。「包容」就是通往開放的鑰匙,偉大的音樂家會宣稱,他們的藝術,在音符與音符之間最有生氣;雕刻大師則指出,他們作品四周的空間,正是它力量的秘密。
1.創造力存在於動作內,當百試不成時,停一會、拐個彎,試試是否有其它神乎奇技,美乎奇技的方式。
2.創造力也可存在於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轉承,平穩順暢的轉接是基本要求,這些轉承空間與時間,更可醞釀出不同認知、細膩想法和創造性的感覺。
3.試將太極拳之理,溶入扯鈴之道:著著貫串,勢勢相承,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運柔成剛,剛柔相繼,先慢後快,快而復慢。

五、 全腦思考(Arte/Scienza)–「全腦思考以解決問題」
達文西左腦與右腦的活動是全面展開的,美感與真理的追求是同時並進的。他主張在邏輯與想像、科學和藝術、計劃與即興、嚴肅和趣味之間平衡發展,以「全腦」進行思考,鼓吹一種縝密的態度,講求邏輯、數學以及細密的實際分析,注意細節,細意體會,觸類旁通,類推運用,以達事半功倍之效果。這也是當代「腦力激盪」的源頭。
1.以心智圖(MindMapping)思考法激發扯鈴表演點子的源源不斷,籌劃結構嚴謹的表演流程。
2.在腦海中清楚描繪一場扯鈴表演的進程及細節。
3.打穩基本功,從容面對表演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機靈應變,即興調適。

六、儀態(Corporalita)– 「儀態是美感與健康的基礎」
此次比賽長子得了第五名,技術項較差的次子卻得了第三名,長子似乎不解、不服,至少三問爸爸:「我還是不懂,為什麼弟弟會得第三名?」其實我也有同樣的疑問,反覆看了當天比賽的錄像後,我回了他:「因為弟弟表演時都不緊張,還會對觀眾笑呢!」本來嘛,生活中充滿挫折不平及意外驚喜,重要的是每一過程中自己學到了什麼…..喔!似乎扯遠,但此一「笑能補拙」點出了儀態的重要。

達文西非凡的肢體天賦,與他的智性和藝術天才相得益彰,他認為培養優雅的風範、靈巧的雙手、健美的體格及落落大方的態度非常重要。天才比比皆是,但是解剖學家達文西可能是第一位認知到儀態對美感與健康的影響。儀態,就是儀容態度,包含舉止、言語、表情。舉止優雅有很多種類,如:舉手投足姿勢正確、優游自在、風流爾雅;言語:談吐合宜、字正腔圓、適時發言及幽默;表情:嘴角微揚的笑容,自然自信的目光。

1.扯鈴練習時,雙腿優雅穩健的移動,雙手在三百六十度空間內協調配合,平時健康食物的均衡攝取,適當與定期的運動,維持全身筋骨肌肉的柔軟延展,這些都間接影響著扯鈴表演。
2.在表演台上,不單只是扯鈴就好,尤需儀態優雅、面向觀眾、講究手勢、台風大方、表情自然,讓肢體語言與儀態美學為表演額外加分。

七、關連(Connessione)– 「瞭解並欣賞萬事萬物和所有現象是相互關連的」
達文西的創造力無與倫比,秘訣之一是他終生都練習著把不相關的元素結合起來,使之產生關連性,形成新的知識模式。地球上大地相連、海水相通、氣息相依,條條大道皆可通向真善美。系統思考的鼻祖達文西就曾寫下:「地球的位置被一隻棲息其上的小鳥移動了。」系統思考可以培養對事物連結度的分析聯想,啟發在生活細微處的敏銳觀察,提升面對人生的種種新思維與智慧。

1.思考扯鈴與太極拳、舞蹈、體操等等等的關連性,在扯鈴藝術化的過程中,是否有其它藝精妙美、精妙絕倫的方式來玩扯鈴?它是否能融合太極拳、舞蹈、體操的精華而精雕細琢?是否能融貫其它不同類表演的精髓而精益求精?

2.揣磨著從觀眾的角度來描繪扯鈴表演,琢磨著從裁判的視野來透視扯鈴表演,思索著表演過程中如何與觀眾裁判做持續地互動?
3.如何有效地推動扯鈴活動、持續推廣發展扯鈴?其主要影響因素是什麼?

肆、結語
東拉西扯,目的有三:其一,記錄孩子們的第一次扯鈴比賽。其二,鈴雖小技,其義卻奧,其益尤豐。扯鈴本身就有雅俗共賞、趣韻並兼、賢愚同歡的特質。在扯鈴的現有基礎上,不斷的進行反省創新,必能提升雜耍娛樂至表演藝術,以追求消遣遊戲與文化美感兩相結合的逸情雅緻,扯鈴未來若成為奧運中的一個項目,也未必是個夢。扯鈴花式繁多,趣味無窮,不但可以培養穩健的台風以及面對大眾的自信心,而且可以鍛鍊筋骨,訓練手腦協調,增進身心健康。持一鈴,挾一技而走遍大江南北、東西各州,隨時隨地隨興扯個不停,自娛娛人,不亦樂乎!

其三,東風西漸,發展及推廣此健身益智優美的扯鈴技藝,潛力極大。扯鈴在大華府地區仍稀稀落落,馬州的黎明中文學校已開設扯鈴班三年,每週日下午在校門廣場,二十多位大小朋友齊聚一堂,學習扯鈴技藝,一片鈴海,此起彼落聲驚嘆,東扯西拋景歡騰,蔚成一片吸引人的奇景,不少不知鈴為何物的美國人常駐足探頭觀望呢!好友譚建武有心在華府地區推動扯鈴,興致勃發地以一年的時間籌設扯鈴師資及設備,今年十二月在維州的實驗中文學校開設一門扯鈴課。建武兄於校長卸任後,以獨到的遠見與氣魄,攜子譚康豪一同創設此課,令人激賞;他們積極推展扯鈴的藝術教育及休閒娛樂於海外,傳承發揚中華民俗技藝,以達薪火相傳之目的,令人敬佩!

與老鄉胡適同樣,建武兄和我都有「交友以自大其身」的傾向,友多好辦事,茲先獻文一篇略盡一份棉薄之力,希望能引起更多家長和孩子們的興趣與迴響。更衷心期待在北維州埋下的一粒種子,能加速大華府地區扯鈴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後,介紹一首有趣的扯鈴歌訣作為結語與期待:
先將線繞好,兩眼鈴盯牢,運轉順熟練,高低靠腕挑,
用力要均勻,身步要美妙,雙手能控鈴,方可學技巧,
轉速配動作,快慢都重要,腰腿勤鍛鍊,功夫自然高,
若學雙人藝,多練出手拋,身體隨鈴轉,平衡單鈴腰,
單鈴不難扯,三環纏鈴腰,天下無難事,熟中套絕招。

(馬幼安幫助中打打了不少字,龍林學苑林秀蘭校長校正初稿校了不少字,好友周兄不厭其煩逐字斧正完稿,一雜文竟牽扯三友人,在此殷殷致謝!)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和船隊來過美洲?
2010年2月27日第四屆大華府地區中國新年圍棋賽
第四屆大華府地區中國新年圍棋賽圓滿閉幕
鋼琴獨奏會 慶祝五月亞太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