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夏日鄉間扶桑花 與文化上的邂逅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炎夏時節,台灣各地的街坊巷弄間,經常可看到盛開的朱槿「扶桑」。30日起,由科博館與興大合辦的「錦葵科植物特展」,透過50多種朱槿及錦葵科植物的展出,不僅說明了她與台灣各族群生活息息相關,並在文化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展期到6月20日止。

科博館植物學組主任嚴新富表示,朱槿是錦葵科木槿屬植物,又稱「扶桑」、「桑槿」。中國早在1700年,典籍「離騷」中,就有相關記載。過去大都被認為扶桑的原產地在中國南部。但近年陸續在印度發現野生種。


來自巴西的幹花槿,在幹莖上開滿紅色花朵,相當少見。(科博館提供)


錦葵科約有80屬,超過1千種,其中木槿屬最多,約有300種。科博館植物特展室中,經特殊栽培技術的超過20個品種,包括來自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朱建鏞育成的新品種,還可看到幹莖上開滿紅色花朵的來自巴西的幹花槿。

扶桑品種特性,分別呈現在株型、葉色、葉緣、花色、花徑、花期、重瓣性等,習慣上,多以花瓣為第一級分類標準,但在台灣不論單雙瓣皆稱為「扶桑」。這次特展中,同時說明了錦葵科植物與人類生活和文化上的連結。

嚴新富說,魯凱族以山芙蓉枝幹作為薪柴,鄒族人用山芙蓉的莖皮做成背山豬的背帶,並用薯榔染成紅色,綁在矛上成為祭祀用的法器。排灣族則以山芙蓉開花,來判斷捕抓紅螃蟹的最佳時機。除了山芙蓉外,木芙蓉、野棉花等,因莖皮強韌,也是原住民族織布的重要原料之一。

雅美族人以香葵及木芙蓉的莖皮,製成曬飛魚用的繩索;黃槿的枝幹削成狹長小木槐,穿過漁網做成浮筒,其樹皮還能製成網袋裝魚。他說,雅美族的小船在招魚祭當天,父親會帶著小孩上山,用木芙蓉或黃槿的莖皮綁好一綑綑的柴薪,象徵飛魚豐收時需要大量的柴火。同時在捕到飛魚或鬼頭刀時,可用來穿過魚穫,懸掛於曬飛魚架上。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