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超前的預言?古今書籍中不一樣的智能人

font print 人氣: 21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很多人說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站在巨大變革的十字路口上,而引領這場世界性變革的就是AI技術。

就在今年2月,有消息透露,「火星人」馬斯克旗下的腦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成功進行了大腦晶片的人體實驗,據說測試的對象可能是一位殘障人士,他已經能夠用意念控制電腦鼠標了。Neuralink表示,他們初期目標是協助失去運動功能的患者使用意念操作手機、電腦甚至機械四肢,最終目標是將人類與AI合而為一。

聽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想起了好萊塢巨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電影《終結者》裡面的機器型態的生化人?或者是電影《阿凡達》中那位行動不便,卻用意念控制「阿凡達」自由活動的男主角?

實際上,這項研究早就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了。在2004年,一名來自美國麻省的年輕人馬修‧內格爾(Matthew Nagle),在羅德島醫院接受了一種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高科技手術實驗,希望以此來改變他的癱瘓在床、生不如死的狀態。這是一種叫做「BrainGate」的植入式手術,醫生在馬修的大腦裡放入一塊4毫米見方的芯片。這個芯片是由美國布朗大學神經技術專家唐納修(John Donoghue)研製出來的,別看它個頭小,但是上面設置了100個只有人類頭髮般粗細的電極。

手術後,馬修經過了九個月的訓練,就學會了使用腦電波移動電腦游標,不僅可以查閱電子郵件,還可以玩電腦遊戲,甚至可以控制電視機音量和操作連結電腦設備的機械手臂。馬修因此成為了全球第一位植入晶片的,成功依靠人的意念操控電腦的人類。

大家想想,在2004年,當時的芯片技術水平,是怎麼樣子的。而現在已經是2024年了,芯片技術研發出來的產品,不知道已經翻了多少倍數,升級換代不可同日而語了。不用說,大家都明白,人體與機器合一的故事情節,看來很快就要實現了,真不知道這是福還是禍呀。這令人不由地想起了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說的預言了。

科學怪人

據說在1815年,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與她未來的丈夫珀西‧比什‧雪萊,還有詩人拜倫勛爵等人一起前往瑞士。文人相聚,自然喜歡以文會友。恰好當時印尼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的爆發令數萬人喪生。許多人遭到活埋、或者被從天而降的石塊砸死,濃重的火山灰令莊稼顆粒無收,不少人更是死於其後帶來的饑荒,造成環境和貿易的極大破壞。於是,大家討論著這場火山爆發的恐怖傳聞,突發奇想,決定以這個恐怖事件為引子,舉辦了一場比賽,看誰能寫出更加恐怖的故事。瑪麗‧雪萊創作的小說《科學怪人》是這場比賽的結果。

這部小說,是被西方文學史公認的第一部科幻小說,裡面塑造了一位瘋狂的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他利用從墳場中收集來的屍塊,製造了一個具有人形的生物,一個有思想有行為能力的科學怪物。

這個怪物能夠學習各種不同動作技能和知識思想,還能夠生活在各種複雜的自然環境之中。因為它的學習能力很強,所以在荒野中生存的能力超強,遠遠超過人類。它還懂得使用語言與人溝通,甚至懂得道德。可是知道道德並不代表會遵循道德,這個怪物會利用人類的道德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還會傷害人命。

這部小說發表後,也引起了火山爆發式的轟動。緊接著,模仿《科學怪人》的大量的改寫版和續寫版作品層出不窮,有改編成漫畫的,有改編成戲劇的,後來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科學怪人》還被改編成了電影。於是,這個怪物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象。而最為大家熟悉的一種形象是這樣的:這個怪物的身體上有著可通電流的裝置,而且身體的脖子和太陽穴部位有大螺絲。

後來在不斷改進的故事版本中,這個怪異人形生物也在不斷演化和出現升級版本。這種升級換代幾乎和電腦與芯片的升級換代的概念是完全類同的。據說現在得出的版本是這樣描述的:這個「科學怪物」弗蘭肯斯坦是永生不死的,他可以隨時更換身體損壞部位。是不是越來越像超人級別的AI智能機器人?回過來看看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司的腦機連結設備的發明,看來「科學怪人」的發明似乎已經不遠了,就在眼前了。

現在,不少人將《科學怪人》這部小說稱為「黑暗預言」,因為小說裡面展現的故事情節,涉及到的人性以及倫理道德問題,也正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隨著AI發展所要面對的問題了。這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說到人造智能生命,其中在中國古代也有這麼一個故事,從中我們會發現,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現代,人們對與人工智能有著截然不同的認識。

周穆王遇見的智能藝人

在古代名著《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多次西征,終於有一次遇到了西方的西王母。周穆王向西王母進獻白圭玄璧和布帛綢緞。周穆王還駕車登上弇(音yān)山,觀賞了太陽落入其中的美妙景象。這弇山,也叫做「弇茲山」,在屈原的《離騷》中也寫作「崦嵫山」,是中國神話當中的日落之山。這個「弇山」到底在哪兒,現在有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在甘肅一帶,有些學者認為在新疆一帶。當然,還有更遙遠的說法,說是在安息國一帶,就是古波斯國。最近在網路上,我們發現還有一位研究《山海經》愛好者認為「弇山」位於大高加索山一帶。

在周穆王多次的西征中,有一次,他越過了崑崙山,但是沒有達到弇山,就折返回來,準備回自己的國都。在折返的途中,還沒回到周國的時候,遇到一位獻藝的技工大師,人們稱他做「偃師」。

偃師對周穆王說:「我製造了一個能夠做雜耍技藝,能夠唱歌跳舞的,任人取樂的藝人俳優。我把它進獻給大王。」

穆王仔細觀察了這個偃師所造的藝人,就讓藝人展現自己的能耐。這藝人不負眾望,竟然做起各種動作來,它能慢步,能快走,能伸屈俯仰;更絕妙的是,它晃動腦袋,就會唱出音律準確的歌;兩手活動起來,就會配合節拍跳舞,姿勢動作真是維妙維肖。而且,它的動作千變萬化,任由自己的想法隨便驅動。

如此能歌善舞的人兒,不能自己獨自欣賞呀,於是周穆王也命這個藝人給嬪妃們表演。果然,整場表演非常出色,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可就在演出即將結束的時候,這個藝人不知怎麼的,就使眼色挑逗了周穆王身邊的嬪妃。

如此違背禮節的大逆之舉,讓周穆王憤怒不已,覺得偃師是拿「真人」當作「假人」來欺騙他,當即要命人殺掉偃師。偃師慌忙上前致歉謝罪,連說這藝人真的是「假人」。周穆王不信,於是偃師就將那藝人給拆卸了,裡面全部是皮草、木材、黏膠、生漆、白黑丹青物品湊合而成的。沒有一根骨頭,也沒有血肉。周穆王看得目瞪口呆,於是他就親自上前檢查,發現這個藝人雖然沒有血肉,但是他體內的五臟六腑的結構模式都非常齊全,體內有肝、膽、心、肺、脾、腎、腸、胃,體外有筋骨、肢節、皮毛、牙齒、毛髮,只是組成的材料都是假的,但是與人體結構是一模一樣的,什麼都完備。

於是乎,周穆王叫偃師把這些材料再次組合起來,就又恢復成為那能歌善舞的藝人的原來模樣。

周穆王出於好奇於是又命偃師,嘗試把那藝人的心臟去掉,看看藝人怎麼樣表現,結果藝人口不能言,說不出話來。接著又嘗試把他的肝臟去掉,結果那藝人的眼睛看不見了,就是個盲人了。再去掉腎臟,結果藝人走路都走不了。看來,藝人內部的五臟六腑也是藝人能夠運動的機關了。

周穆王看到如此巧奪天工,大為高興。隨即下令將這個藝人載回自己的王宮。

這個著名的中國古代「智能AI機器人」就記載在著名的道家經典《列子》一書裡。不過,無獨有偶,在西晉著名譯僧竺法護翻譯的一部佛教經典《生經》之中,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這個《生經》是講述釋迦牟尼佛本人的許多世的修行故事的。故事中說有一個叫做「大船」的國王,他名下有一個二兒子擅長工藝技能,也設計出一個「智能藝人」,和前面說的偃師進獻的藝人一模一樣,能歌善舞,彷彿真人一般。但是,這個藝人的機關只在身體上的一個「肩榍」,應該類似是一種木製的插梢機關,只要拔掉這個「肩榍」,整個藝人機器人就全部自動解體散掉了,碎散在地面上。

從這個細節看,似乎《列子》記載的藝人「智能水平」比《生經》描述得更為高級一些。

有一些學者在爭論,到底是道家的《列子》抄襲了佛家的《生經》的故事,還是反過來是佛家的《生經》抄襲了道家的《列子》。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故事都是在道家修行者和佛家修行者內部流傳出來的,這說明,不論道家還是佛家的人,修行人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是超越時代的。

下面這則故事似乎能印證我們的說法。

張果老法術變化出的智能人

據《太平廣記》,在唐玄宗時,張果老因為是修行高深之人,非常得到唐玄宗的尊敬和重視。畢竟哪個帝王不想得長生不老之術?於是唐玄宗請到張果老,將其安置在宮中。既然在宮中休閒,自然也少不了許多應酬。唐玄宗自然也會賞賜給張果老許多飲食美酒。張果老不堪應付,就想出一個辦法,就對唐玄宗說:「我有一個弟子,能談論萬千事物,也能飲酒一斗。就讓他陪陪皇上您吧。」唐玄宗聽說,當然高興。

不一會,從空中顯出一個小道士,從殿堂的房簷飛下來。大家一看,這位小道士大約十六七歲,相貌俊美,清新淡雅。那道士拜謁皇上後,表現得非常有禮有節,言談清爽。唐玄宗看了甚是喜愛,於是賜酒飲談,邊喝邊談。

終於喝到一斗的容量的時候,張果老連忙起身道謝說,「不可以再賜酒給他了。如果再多喝一點,就會博龍顏一笑了。」唐玄宗正在興高采烈之時,怎麼放棄這開心時刻,於是乎繼續賜酒給小道士,命他繼續飲酒。結果酒突然從小道士頭頂冒出來,頃刻間小道士的頭冠掉落地上,緊接著小道士化身成為一壇酒罐子,這酒罐子的容量正好是一斗大小。眾人們看了,又吃驚又覺得好笑。大家都覺得張果老的法術高深莫測。

聽完這些故事,大家不難發現,這古今東西方不同的故事折射出了人們對生命來源的不同看法。對於智能生命的創造,他們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

那麼,大家覺得哪種方式創造出來的智能生命對人類社會更有益呢?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回見。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訂閱頻道Ganjingworld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