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礦工跳樓 書記稱10萬塊擺平

人氣 15
標籤: ,

【大紀元4月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敬一採訪報導)2010年3月25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王何煤礦,主扇風機操作工王愛玲從煤礦機電樓二樓跳下身亡。留下一封遺書:「做人難,上班難」「機電隊通知罰我。我死了一了百了,我死因於家人無關」。事後王愛玲的丈夫對大紀元記者說「小小農民鬥不過,拖得筋疲力盡,一個人相當渺小的。」


王愛玲遺書中寫到:「做人難,上班難」(網路圖片)


「做人難,上班難」

王愛玲遺書中寫到:「做人難,上班難,3月16日東風井領導檢查,我喉嚨難受,看我很重視,打掃衛生,擦機器。,並不是上班人的責任。機電隊通知罰我。我死了一了百了,我死因於家人無關」

在這次檢查中有一領導說花壇裡有雜物,結果王愛玲被罰款150元,600元工資的四分之一。

王愛玲的丈夫告訴大紀元記者,「我是9點知道消息趕到時,現場已經戒嚴,人還在原處。」「事發後,沒人送醫院搶救」「離我們2、3里的鄉村醫院來了,看看說不行了,走了。縣醫院來看看,也說不行了,也走了。」

「她性格開朗,我們結婚二十年,感情一直很好。看她躺在地上,我放聲痛哭。警察告訴我,人已經死了,把遺書給了我。」

2010年3月25早上王愛玲來到機電隊(上級領導工作地點),找電科支部書記、隊長王子平說明情況。3月16日檢查中的問題不是自己的責任,自己不應該被罰款,或者能不能少罰一點。結果沒過多久,王愛玲從這裡跳了下去。

王愛玲的丈夫說聽到礦工之間議論,王愛玲去說明情況時,王子平惡言惡語不斷,並說出「你若跳樓大不了損失10萬塊錢了事」的話。而事發之後,隊長王子平、副隊長王子平(王子平的胞弟)很快給職工開會,要求絕不允許說出去。有人問,就說不知道。

王愛玲丈夫還告訴大紀元記者,「礦上只有一個姓鄭的副礦長和我們交涉。」「那個礦長說,她是自殺,這是刑事案,她死不是當班時間,不能算工傷。」「我們準備妥協了,我們所有親戚鄰居,這十幾天為此事拖得疲憊不堪。我們不像他們(礦上)都有工作。親戚鄰居都要做事,陪不起。」

記者致電王河煤礦,所有電話,都無人接聽。總機也無人接聽。


2010年3月25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王何煤礦,主扇風機操作工王愛玲從煤礦機電樓二樓跳下身亡。(網路圖片)

2010年3月25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王何煤礦,主扇風機操作工王愛玲從煤礦機電樓二樓跳下身亡。(網路圖片)


中國社會底層的悲哀

女工王愛玲,43歲,是王河煤礦機電科的主扇風機操作工,為人老實本份,從事此工種近20年,她每月工資只有600元。

王愛玲的丈夫告訴大紀元記者:「她很辛苦,要倒班16:00-00:00點,00:00點-8:00沒處休息。 班上女工少,給配了兩個人,實際的活都她一個人干。挨罵,挨批評,罰款,都是她一個人。在礦上沒有領導撐腰,沒有後台,什麼委屈都得受著。」

「我是農民,我們這裡是山丘,盆地,沒有水,種地沒水澆,大多數人都出外打工。」「我也在鋁廠打工。」

「我們有一雙兒女,女兒18歲,在私人幼兒園,上班還不到一個月。兒子15歲,在讀初一。這件事給他們打擊很大。他們還小,傷害很大。極度悲痛的孩子,親戚鄰居們一直在勸慰。」


2010年3月25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王何煤礦,主扇風機操作工王愛玲從煤礦機電樓二樓跳下身亡。(網路圖片)

2010年3月25日上午,河南省滎陽市王何煤礦,主扇風機操作工王愛玲從煤礦機電樓二樓跳下身亡。(網路圖片)


網友評論

網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知,知道什麼是道德,錢掙得再多,沒有做人的基本良知就是廢柴。我只能說王河煤礦的領導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良知,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當你們被我們稱之為「人」的時候,我們感到無比的羞恥和慚愧。

網友:和諧社會,到底誰才應該被「和諧」掉?我從來不懷疑法律的普遍效力,但願這件事能夠讓執法者為冤死的靈魂伸張一次正義,別讓「法律」這個崇高的詞語帶有「杯具」的色彩。

網友:看到死者兩個可憐的兒女跪在地上燒紙,讓人痛心。試問那個狠心的機電隊長,你是否也有兒女?你有何權利逼死一對兒女的母親,你tmd(罵人的話拼音縮寫)還是人嗎?這種人渣、敗類,不早一點根除,人民就沒有安寧的日子。
 
網友:中國的百姓懦弱至何種地步!動輒就自殺棄世!對劊子手從不做點什麼! 死就死了吧、 一個不知反抗的馴良的民族真的不可救要了

網友:所謂兔子急了還咬人,你下了必死的決心,何不先用刀手刃了你的仇人再死?

網友:是因為王愛玲這樣的人太多,所以領導們才敢毫無顧忌地壓迫他們!如果多出幾個血性的人,它們敢嗎?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下調購房首付刺激樓市 民眾不看好
中國經濟低迷 物流倉庫和工業園區大量空置
中國體壇持續震盪 象棋特級大師王天一被查
作高智晟壁畫償夙願 逃美教師找到人生新起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