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黨:《辛亥革命百年 歐洲取聖火萬里行》紀事之五

「中國就是世界」2010年6月13日至15日奧地利林茨Linz和維也納Wien之夜

李東澄(辛亥百年紀念組委會行動組)

人氣 1

【大紀元6月21日訊】【關注中國中心(CCC)2010年6月20日歐洲消息】辛亥薪火歐洲萬里行於六月十三日沿著多瑙河的流向,我們行動組到達奧地利東 北部,上奧地利聯邦州首府林茨Linz。林茨,最初是羅馬人在多瑙河與伊恩河、還有伊爾茲河三河匯流處建立的要塞城鎮,如 今是多瑙河上游重要的河運港口和經濟中心,也是奧地利聯邦最重要的重工業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林茨也是徐文立主席三十多年好友、奧地利記者和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本次邀請和安排我們到訪維也納和演講的主辦人、漢學家——歐普雷博士的家鄉。


2010年6月13日維也納之夜徐文立、李東澄、陳君和奧地利歐普雷夫婦及朋友們。


2010年6月13日歐洲萬里行在奧地利林茨。

「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家而已,中國就是整個世界。」這是400多年前到訪和留居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馬提奧‧里奇 Matteo Ricci)描寫中國時的一句名言。奧地利林茨和其它地區的教會正在舉辦 紀念利瑪竇,在紀念活動宣導單的封面照片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身著中國明朝官服的大鬍子洋人,標題所引用的就是他講的這句話。在一座橫跨多瑙河的大橋上,我們望著寬寬的向東急流的河水,討論和回味著四百年前利瑪竇的這句對中華民族倍加肯定的話語,心情不免惆悵萬分。

在林茨靠近德國邊境的一個小鎮上,出生過一位曾給帶來世界極大災難的人物,他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德國納粹黨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不僅對於歐洲,而對於整個世界來講,他所領導的德國納粹及其世界性法西斯陣營,罪惡深重,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歷史中犯下了罪惡滔天的反人類罪行。一方面,這段歷史再次於人類歷史上證明,獨裁與專制,無論多麼偽善虛榮,只能給世界帶來謊言與欺騙、戰爭與屠殺、破壞與毀滅;另一方面,也同樣再次證明,獨裁與專制,無論多麼強大威勢,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千年萬年帝國,一定會被正義征服、被良善消滅,被拋棄在歷史長河某處骯髒的角落,永遭世人唾罵。

然而,某段令人遺憾的歷史並不會給林茨這個美麗的小鎮減色,多瑙河、橋樑、花園山崗、城堡要塞和王宮、傳統街道小巷、市政廣場和紅衣主教大教堂以及眾多大小不一、建築風格迥異的教堂等等,給人們安逸、祥和的感覺,短短的兩三個小時,林茨使我們印象深刻。下午,行動組一行三人抵達奧地利首都、歐洲文藝之城、多瑙河上游最大的都市——維也納。見到前來接站的歐普雷夫婦,徐文立先生快走幾步上前與其熱烈擁抱,三十年前兩個年輕人在北京見過兩次面,之後徐文立入獄前後兩次共16年,加上其他原因,兩位三十年後終於再次相見,此時兩位已是知天命及耳順之齡,兩鬢滄桑,雖可想而知但也 難以想像兩位此時此刻的心情,兩位擁抱了很長時間,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千言。


1979年10月1日徐文立參與領導的《星星美展》「十一」成功遊行,(左)王克平、(左中)徐文立、(中)馬德升、(右)楊靖。(圖片取自美國新聞週刊)

此後的談話中,兩位老朋友和周圍的人都一直感歎這三十年的歷史,感歎著兩位保持三十年未曾謀面卻友誼長存的原由。準確的應該是三十一年,那是1979年初的北京。在此前的一年,貴州啟蒙社的志士同仁們於1978年秋,在中國政治中心——北京,英勇地開啟了中國當代民主運動的重要開端:七九北京西單民主牆及此後全國民主牆運動,「七九民運」的歷史人物可謂是群星璀璨,同期著名的一次藝術自由運動「星星畫展」,其代表人物包括黃瑞、王克平、馬德升等等現在都是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星星畫派蘊含了當代中國先鋒畫派的最初元素和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打綱領不如一次成功的行動」,現在的人很難想像,在197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30週年之際,民主牆政治刊物及《今天》文學雜誌與星星畫展的藝術家們共同組織和參與了一次和平的示威遊行,從北京西單民主牆到六部口,並接近了華國鋒鄧小平主政的中共權力中心:中南海;後經前三門到王府井大街對面的中共市委大樓。當時,此 次行動引起中外媒體及各方的關注,在包括歐普雷先生在內的北京大學的一些外國留學生,代表西方媒體,直接與民主牆人士接觸,瞭解實情,即使是在今天,對於雙方來講,都肯定是異常勇敢的行為。(待續)


1979年10月1日星星畫展遊行之後,徐文立宣佈遊行結束(王瑞攝影)。


1979年6月23日徐文立接受香港《觀察家》特約記者歐普雷採訪在北京徐文立的家。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民主黨全國特別會議網上3日直播
中國民主黨特別代表大會在紐約舉行
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成立
聯合國前舉行抗議中共上海世博會強拆市民住房集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