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雨水同比增50% 北京仍「極度乾渴」

標籤:

【大紀元6月28日訊】北京水資源供需矛盾達到臨界點。由於南水北調工程延遲通水,北京缺水局面將更嚴峻。據悉,北京自有水資源供水能力加上南水北調供應量,即使按人均300立方米水資源擁有量的低水平匡算,已低於國際「極度缺水」的標準,北京適宜居住人口也不應超出1,700萬。但據北京市政府公佈的數據,09年末,北京常住人口達到1,755萬人。

進入汛期,北京迎來自己的雨季。據北京水務局日前公佈數據,今年1月1日至6月中旬,累計降水量比去年同期多出近50%,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多出60%。不過,這對於極度乾渴的首都,如同杯水車薪。

南水北調延遲通水 北京缺水更嚴峻

據紅網28日報導,進入6月,北京頤和園團城湖敞開肚皮,在預計半年的時間內,它將「吞」下來自河北黃壁莊、崗南、王快三座水庫的2億立方米的應急供水。

來自數百公里外的調水,將經過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石家莊至北京)應急供水工程總乾渠。這也是自2008年建成以來,中線京石段第二次向北京供水。

經歷從1999到2009年連續11年的乾旱,對水資源極度緊缺的北京來說,每一次調水都顯得意義非凡。特別是在2009年南水北調工程宣佈延遲5年通水之後,北京缺水的局面將比往年更加嚴峻。

京、津、冀人均水資源量達「極度缺水」

過去,人們可以在滹沱河暢遊。而現在,寬闊的河床一堆一堆的砂石聳立,還有楊樹、車轍和乾黃的蘆葦。爬滿河床的裂紋提醒這裡長年缺水的殘酷現實。上游兩公里,是黃壁莊水庫大壩。自1958年建成水庫以後,滹沱河被改變了,河道裡沒有水,生態迅速惡化。即便是站在水庫大壩之上,風吹來,人迅速被沙塵裹挾。這是河北省會石家莊唯一的地表水源地。

從2008年9月18日至2009年7月25日,歷時310天,河北四座水庫共向北京供水4.35億立方米,北京收水3.3億立方米。

異地調水,是北京水資源匱乏的嚴峻現實所迫。對於河北而言,是同樣飽含痛苦地糾結。同處華北與海河流域,京、津、冀具有相似的水命運,三省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到300立方米,最近10年,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93立方米。而根據國際標準,人均小於1000立方米屬嚴重缺水,小於500立方米屬極度缺水。

河北水利專家魏智敏日前介紹,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不但在防洪上要先保京、津兩地,在供水上也要先保京、津,「河北始終是老三,必要時寧可犧牲自己」。

魏說,北京的密雲水庫和官廳水庫原來是河北、北京合修的,兩個水庫有河北9億立方米水指標,到1981年北京水不夠用了,9億指標河北全部奉獻。近年,河北水救急北京,但反過來,每年要花數千萬從山東位山閘買黃河水來補充河北用水缺口,「今年,河北預計要拿6000萬元去買黃河水」。

為保證北京發展,北京水資源付出巨大代價。十年來平原區地下水位由11米下降到24米,累計超採地下水58億立方米。密雲、官廳兩大水庫蓄水減少20億立方米。

官廳水庫是中國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庫,距離北京105公里,曾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紀80年代後期,庫區水受到嚴重污染,90年代水質繼續惡化,1997年水庫被迫退出城市生活。

近年來,北京「解渴」的主要思路之一,便是向周邊的河北和山西借水。為解決不斷加劇的水資源供需矛盾,2001年國務院批復了水利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報送的《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在水利部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早在2003年至2008年,北京從永定河、潮白河上游的山西、河北各水庫,通過天然河道集中向北京輸水共計4億立方米。

地下水依賴

據專家介紹,近年北京平均每年缺水在4億立方米左右。由於地表水可用量越來越「金貴」,除異地調水之外,北京市供水大部份來自地下水,接近供水總量的三分之二。

北京水問題專家王建介紹說,北京超採地下水已持續多年,由此造成大面積地面沉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多抽地下水,到現在平均一年要多抽五到六億立方米的水,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區,而現在北京建成區的面積才1,040平方公里」。

王建說,北京能夠持續發展到現在,水資源的開源節流功不可沒。生活上,北京大力提倡節約用水,家家戶戶都有水表;農業上,數百萬畝水田改成旱田;工業上,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及對於耗水大戶關停或轉遷。另外,利用再生水,對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湖北鄖縣府利用南水北調工程逼農民搬遷
北京好耗水 一年浪費41個昆明湖
華北缺水嚴重 北京水資源幾乎枯竭
西南百年大旱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再遭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