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悼念「特區」

胡少江

標籤:

【大紀元8月28日訊】上周,中國的官方採取各種方式紀念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成立三十周年。紀念者們不願意說、或者不能夠說的是,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中曾經發揮過特殊的作用的中國特區實際上早就已經“死亡”。不錯,在中國的大地上,的確還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名為“特區”的地方,而且這些特區的地域一個比一個大,大廈一個比一個高,但是“此特區”早已不是“彼特區了”。僅僅是“形似”而已,那早年特區的“精氣神”早已經被閹割的乾乾淨淨。“特區”已死!

特區是什麼?特區是人心思變的寄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從政治上消滅了忠於毛澤東的黨內激進派之後,中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制度向何處去成了全社會的聚焦點。推行數十年的毛澤東荒謬的經濟政策使得中國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大;十年文革,更是將中國經濟和社會推向了絕境。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心思變。不僅老百姓思變,知識精英思變、連執政者也思變;不僅執政黨內的改革派痛定思痛決心變革,連黨內的保守派在走途無路中也不敢公開的抗拒變革要求。在思變的潮流中,“特區”應運而生。

特區是什麼?特區是對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模仿。變革之初,雖然呼籲變革成為一種時尚,但是對如何變革卻莫衷一是。以陳雲、李先念為代表的計畫體制的擁護者希望中國變回到五十年代以中央計畫機構集權為特點的“理性的計畫體制”中去。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等計畫體制的懷疑者則希望能夠突破原有經濟體制的束縛,找到一個有活力的經濟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像廣東的吳南生、袁庚等一些熟悉香港自由經濟制度運作的有識之士便提出了模仿資本主義,開設特區的設想。

特區之“特”實際上就是特許這些地區逃避中央計畫控制,試行“市場經濟制度”。這個“特”字只是對當時的中國執政者、中國的老百姓而言的,對任何生活在西方經濟制度之中的人而言,中國特區所致力於實行的經濟制度是他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東西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對西方經濟制度的模仿,自上個世界八十年代以來,包括深圳在內的中國的“特區”和“經濟開發區”每每都成為“抵制精神污染”、“經濟治理整頓”等政治和經濟緊縮政策所整肅的目標,直到那個“特”字所代表的特徵徹底消亡為止。

通過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了發展。更有甚者,中國的資本主義比資本主義的發源地當初實行的最原始的資本主義更加地道、更加殘酷。在當今的中國,權生錢、錢生權、權錢聯姻再生出更多的權和錢。總之是贏者通吃、輸者全無。也正因為如此,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相比,在對待變革的問題上,中國的人心分化了:老百姓更加渴望變革,希望中國的市場經濟變得更加人道,中國社會變得更加民主。但是中國大多數的知識精英和執政者則正在頑強地抗拒著民間的變革要求,他們要維護現有的權力和財富分配格局。

在這種大格局下,曾經在制度創新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中國特區已經被中國的總體政治經濟體制所同化,“深入變革的寄託”和“制度創新的載體”這些當初的歷史使命早已不再。最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雖然中國特區的所有成功都源於對西方經濟制度的模仿,但是“中國特色”卻成為對這一成功的官方解釋,並成為進一步拒絕學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抗拒社會進步的藉口。這一點恐怕是當初的特區創造者們所始料不及的。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多此一舉的「新三十六條」
胡少江:六四是中國發展模式的起源
胡少江:五月 「中國病」二症併發
胡少江:漲工資和調匯率  擊中現有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命門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