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國政府在經濟危機中與民爭利

胡少江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9日訊】今年前五個月,中國的財政收入已經超過三萬五千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高達百分之三十點八,三倍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與老百姓的實際收入相比,更是「飛速增長」。根據中國經濟學者們的預測,今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將超過八萬億元。二零零二年,也就是胡溫執政的前一年,中國的財政收入不到兩萬億元,在不到八年的時間裡,財政收入便翻了兩番,這是中國所創造的又一個世界紀錄。

財政收入的增長本身並非壞事,因為財政的增長能夠為政府提供更多的資源;從而有可能為國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財政收入的增長越快越好。從靜態看,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收入增長越高,私人收入增長就越慢。從動態看,掌握在政府官僚們手中的錢越多,掌握在民間的錢就越少。而政府官僚的生產率總是低於企業家的,政府官員們的消費也通常是比民間消費浪費多的。因此,除了必要的和在公眾嚴密監督之下的公共開支,政府開支的盲目增長對國家長遠經濟實力的增長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人們對中國財政的飛速增長的正當性產生懷疑之際,一些中國經濟學家們站出來為中國政府的「與民爭利」的政策進行辯護。而最為突出的一個論點是,中國的人均財政收入還很低,因此財政的高速增長是有道理的。他們還用發達國家財政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高比例來證明提供中國的財政收入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快速增長的合理性。乍一聽來,這些論點似乎也有些道理,但是,只要對經濟資料進行具體分析,就知道這這些論點的荒謬所在了。

拿中國的財政收入與西方國家的財政收入相比是沒有多少道理的。一般而言,人均國民收入越低,財政收入占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越低。這個道理不難理解,經濟不發達,老百姓連飯都沒有吃的,何來國家財政?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在世界第一百二十八位,假如用官方匯率計算則排在一百五十位元之後,在這種情況下,非要用那些人均國民收入三萬到四萬美元的發達國家的財政在國民收入比重來論證中國財政收入飛速增長的合理性,這是完全不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的財政收入中大多包括了全民免費醫療、從小學到高中的完全免費教育(有的國家甚至包括了大學的免費或者低費教育)、全民退休保險等專案。而這些在中國的財政支出中是微不足道的。以英國為例,它的財政收入大約占到國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九左右,但是扣除掉這些不可比因素,其財政收入的比重則低於中國的百分之二十一的水準。像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情況也大多類似。而美國也是一個發達國家,其財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約為百分之二十四左右,與中國相比只是高約三個百分點。考慮到這些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都是中國的十倍以上,中國財政收入在國民經濟中的超高比重的不合理性一目了然。

假如我們看一看其他那些新興市場國家,即與中國同屬「金磚四國」的另外三個國家,也不難看到中國政府「與民爭利」的本質:印度財政收入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為百分之十一,只相當於中國的一半左右;俄國的比重為百分之十八,低於中國三個百分點;巴西為百分之百分之二十三,高於中國兩個百分點。俄國和巴西的人均國民收入排位都在中國之前,而且這兩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有很大一個比重是來源於兩國大量的自然資源。與中國國民收入排位近似、同樣位於亞洲、同樣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經濟增長的的泰國,其財政收入比重則為百分之十四;低於中國七個百分點。

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是在中國經濟面臨全球經濟衰退的威脅,中國經濟增長率面臨減速的威脅從而被迫推出經濟刺激計畫的背景下實現的。從全球來看,基本上所有國家的財政收入都在下降或者零增長,惟有中國的財政收入逆勢而上。在迫切需要增加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和民間消費、迫切需要私人企業大量發展從而增加就業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卻在那裡一如既往的「大肆斂財」,這不僅僅從經濟學的道理上講,還是從常人所能理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道義上看,都是說不過去的。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溫家寶為何要出面紀念胡耀邦?
胡少江:「溫家寶現像」說明什麼?
胡少江:多此一舉的「新三十六條」
胡少江:六四是中國發展模式的起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