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增長數據透露通脹隱情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21日訊】金融時報分析說,本週中國發佈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背後,隱藏著一個通脹難題。

兩名分析師發現,中共官方公佈的價格變動與隱含的價格變動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個差異似乎表明,通脹要比中國政府迄今所公佈的更為嚴重,並可以解釋為甚麼在經濟放緩之際北京依然如此不願放寬政策。

最寬泛的通脹指標(也是上述差異的來源)是GDP平減指數,它衡量最終產品(無論其用於消費、投資還是出口)的價格變動。平減指數剔除所有這些價格變動的影響,從而使名義增長率降至實際增長率。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姚偉指出,第三季度中國隱含年度GDP平減指數達到10.3%,這是中國自1999年開始發佈季度增長數據以來最高的。這個數據遠高於同期6.3%的居民消費價格(CPI)。

預測諮詢機構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經濟學家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發現,在季度環比基礎上計算,上述差異則更大:GDP平減指數上漲3.8%,而CPI上漲1.5%。應該指出,在中國,GDP平減指數是一個奇特的數據,它一貫高於CPI數據,主要是因為投資是增長的主要組成部份,而且投資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直比消費品快。

GDP平減指數與CPI之間的差異通常並不大。但目前它擴大到年度基礎上4個百分點、年率化基礎上將近10個百分點,這個事實說明,中國的價格壓力很可能比此前人們認為的還要嚴重。

增長放緩的跡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他們希望,這些跡象可為政府放寬貨幣政策、出台新一輪財政刺激鋪平道路。通脹也在開始放緩。但如果平減指數是對的,通脹是在從遠高於官方所公佈數據的水平放緩,那麼政策轉變可能不會成為現實,投資者的願望會落空。姚偉表示,中國央行很可能知道這個問題,所以他們還沒有發出任何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

甚麼是GDP平減指數?

指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前的GDP(現價GDP)增長與剔除了物價變動後的GDP(即不變價GDP(constant-price GDP)或實質GDP)增長之商。它的計算基礎比CPI更廣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務,除消費外,還包括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等。因此,這一指數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走向,是對價格水平最巨集觀測量。

例如,我們選取某一年(1996)的物價水平作為基準,如果以96年的物價水平計算2001年的GDP為6萬億美元,而以2001年當年實際的物價水平來計算GDP為9萬億美元,那麼平減指數為9/6=1.5,說明96年到2001年平均物價水平上漲了約50%。如果以基年(96年)的物價水平作為基準(100),那麼2001年GDP的平減指數就變為150了。

(責任編輯:李曉宇)

相關新聞
【熱點互動】物價為何讓國人如此揪心(2)
日媒稱中國豬動搖世界經濟 豬堅強到何時
通脹持久化 中國8月份CPI同比漲6.2%
中國雞蛋價格連漲60天 食品漲價仍明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