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獲國際獎 武師暢談家傳武史

人氣 10

【大紀元2011年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多倫多66歲的洪門武師羅戈勇,在10月9日結束的新唐人電視台第三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上獲得男子器械組季軍。他身材不高,但看起來很結實,精神奕奕,聲音特別清亮。他向記者暢談參賽感受外,更娓娓道出其家傳武術淵源,猶如神話故事一般。

66歲參賽 以傳統真功夫取勝

羅戈勇參加過新唐人電視台第一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並獲得拳及器械第三名。在激烈的競爭下,這次他再次獲得器械組季軍。他說,今年的比賽器械不分南北派,也不分年齡。「我60多歲與30多歲的比賽,能有這個成績不錯了。」

這項武術大賽重視挖掘及發揚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羅戈勇對大紀元說,評委更看重武術功底及根基,看重純正的傳統武術,而不是速度越快越好,或者是花樣好看就行。洪家武術的特點是,力要猛,要沉,根基要紮實,才算好。

羅戈勇是羅家祖傳洪門武術的第五代傳人之一。所傳武術包括拳套、長器械、短器械以及各種兵器。羅戈勇表演的洪家槍,快而不亂、腳步落地紮實有力、剛中帶柔。

大賽評委讚羅戈勇的武術表演認真兼傳統。羅戈勇說:「參加第一屆比賽的時候,一位評判專門過來與我握手。今年他也來拍我的肩膀說:『你的功夫真夠傳統,真是原汁原味。』」

「這麼多年,我不敢改,也沒變動過。」他說,「大家都說,從來沒見過這樣傳統風格的武術。」

原來,羅戈勇的家傳武術源於洪門創始人洪熙官。如此精妙的武術,加上是以家傳的方式傳承,即使是用於表演,羅戈勇也沒有嚐試去做任何改動。

當然,羅戈勇有信心去參加世界武術大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相信武林中的一句話:拳怕少壯,棍怕老郎。他說,器械是越老經驗越好;拳怕少壯也非絕對,只是年輕人通常力度及耐力會佔優,但技術及經驗通常還是老的好。

為保洪門武術 羅家秘密傳承

住在廣東花縣的羅家比較窮。清朝的時候,羅家的一個男孩羅社萬12歲就被送去花縣畢村,在當地有名的大財主畢家做童工,那個村當時有超過一萬居民。

洪拳的創始人洪熙官當時被清朝政府追殺,落難來到花縣赤泥村,並在暗地裡教徒弟。畢雕的父親要送他去跟洪熙官習武,羅社萬與畢雕是同齡的好朋友,畢雕要求與羅社萬一起去學武,不然就不去。

他們學武3年了,畢家都沒向羅家講這件事。羅家很耽心,就去問畢家,得到的答覆是不用掛心,會照顧好羅社萬。時間又過了2年,期間畢家一直給羅社萬出工資,還每年加工資,並將工資送到羅家。但是,羅家一直沒有得到羅社萬的任何音訊。

羅家起了疑心,覺得羅社萬生死不明,便派幾個人一齊去畢家問。最後見到羅社萬在學武,才得以放心。

羅社萬跟洪熙官學了12年武術。羅戈勇說,羅社萬是當時最出色的徒弟,經常得到洪熙官的單獨傳授。「聽老人家講,每個師父都會找一個繼承人,將其所有功夫傳下去。」

將學成時,洪熙官叮囑羅社萬,千萬不要說在他那學過武術,不要為人表演,也不要教別人,只可以教自己的子孫,並把羅社萬打發回家。羅戈勇稱,據說洪熙官這樣安排的原因,是為了留下其武術的根源。因為他當時正被官府追殺,擔心會連累羅社萬及其家人。

羅社萬回家後,遵照師父的話,只教自己的子孫武術,於是就有了羅家祖傳的洪門派武術。

按輩份算,羅戈勇是從羅社萬開始後的第四代,但因為在同輩中年齡較小,他的武術是由堂兄教的,所以在傳承上屬於第五代。

羅戈勇說,羅社萬傳下武術的同時也傳下規矩:不能做保鏢,不能與人比武,不能參加表演。

不過,到羅社萬的孫子那一代已經是民國時期,沒有清朝廷的威脅了。羅社萬的伯父羅標開始向本村人傳授武術。開始的時候,村裡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覺得羅家怎麼突然功夫那麼厲害。

練武最重要是吃苦 還要守規矩

羅戈勇7歲開始學武。據他說,開始的時候就是練馬步。通常收穫完農作物,並犁好田後,大家就開始練武術。「最辛苦是扎馬。我們講這樣一句話:練武不出汗,不累,就不叫練武,而是叫『玩武』。」

每次都累的動不了,這才是練武的實情。他說,有時父親會讓大家幹活幹得很累後,才開始練馬步。「看著你扎馬,看到你肌肉顫抖,確實不行了才停。每次都加長時間,弄得累得不行。」

每次練得很累後的休息期間,大家要站在一起,聽師父講如何修養。羅戈勇說,比如說學了武術不能打架,說功夫是用來練身體,不能用來打人的。在公眾地方不能表演;走路時不能比劃武術動作。事實上一直都不教如何搏擊,長大一些後開始教如何防禦。

他說,到16歲後才教如何搏擊,那時候比較懂事,不會隨便打傷人。初中的時候他曾打過架,也是按伯父的教導,只打對方的手,把對方逼退後就停手。

練武人總會有比武。羅戈勇說,父親教的規矩是:別人邀你比武不要接受。大家都覺得合適的時候,要先講好條件:不能因此反目成仇,點到即止,錯手受傷不計較。
練武還是一種沒有止境的追求。他說,永遠都會被師父指出不足,要求提高。「沒聽說過好話,都是說不好的。」

不過,練武帶來的好處,羅戈勇也是印象深刻。「從我懂事到我父親去世,未見過他生過病。」他說,父親96歲去世,去世那天也沒看到他生病。早上叫他吃早餐,他說不餓;10點再問,還是不餓;中午吃飯時間還是不餓,甚麼都不吃;下午4點看到他很弱了,大家就看著他。到晚上12點零5分還沒事,大家就打瞌睡。突然燈自己熄滅了,大家用電筒照,發現父親的口唇在動。很快燈亮了,他就走了。「就這麼神奇」。

自家功夫最好

1958年,廣州體育館及越劇團去鄉下演出,村裡的人也上台舞獅及表演武術。體育館的人看到羅戈勇年紀小但武術已經很好,就接他去體委的業餘體校學習。羅戈勇稱,學了幾年,只學到一些踢腿,翻跟斗等技巧,沒學到真正的武術。後來就自己退學回家了。

他說,小時候看到其它的武術表演,覺得很好,家裏的長輩就教訓說,不要看別人厲害,能學好自己的就夠了。「我們都認為自家的最好。後來也證實確實很好,既好看又實用。」

19歲初中畢業後,羅戈勇考入廣州藝校,讀電影中專。不到半年,因為文革停課,學生被轉去廣東電影學校學放電影。學會後沒機會放電影,又被轉去機電學校學機械,後來被分配去廣州電影機械廠。那是文革末期,社會上開始打破不准教武術的規定,組建武術隊。

當年的機電武術隊要求隊員要練一些別人的東西,以便有人缺席時可以頂替。羅戈勇說,他只選學洪門的其它武術套路,拒絕跟一般的教練學,只跟洪門的傳人學。「其它門派的武術不合口味,不學。」

羅戈勇稱,當時機電行業的武術比賽,單項冠軍他全拿了,總分也是第一。荔灣區的比賽,他全家人都拿冠軍,孩子拿了少年組冠軍。後來代表區參加廣州市武術大賽,當時邱建國獲冠軍,他只以總分不到1分的差距獲亞軍。他後來被選去當武術教練,按當時的規定就不能參賽了。

移民9年 沒教徒弟

2002年親屬移民來到多倫多時,羅戈勇已經有在廣州自開武館10多年的經驗。他把開武館用的器械及用具帶來了加拿大,但因為擔心來學的人不夠,經濟上負擔不起,就沒辦成,並改行去工廠打工了。

羅戈勇稱,他當時很想在多倫多開館授徒。他在中國教過的學生,很多人後來都當過各種級別的冠軍。

不過,他發現加拿大的情況不一樣。他說,他以前教徒弟時會大聲吆喝,用竹枝來糾正動作,等等。這些辦法在加拿大可能不適用。但是,練武最重要的是「挨得起苦」。不能吃苦,始終不會有好成績;即使天份好,也需要能吃苦才行。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女子拳術勝出者:武術也是一種藝術
看淡名利 武術大賽選手助力發揚傳統
青年武師:武術的核心是教人做好人
青年菲裔武師:專注克己,勤練必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