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業怪狀:中石化雙巨虧 地方煉廠閒置

人氣 9

【大紀元2011年11月14日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兩大油企淨利潤超過1,600億元,但煉油業務卻繼續出現巨額虧損,共虧損646.39億元。不過其他地方煉油廠卻能盈利,但由於無油可煉,閒置了9000萬噸產能。人們不禁要問,如果煉油業務是賠錢買賣,為何地方煉廠翹首以待?如果煉油是快肥肉,為何石化雙雄又頻頻巨額虧損?這裡面隱藏了怎樣的貓膩呢?

一邊巨虧600多億元 一邊近9,000萬噸產能閒置

據大陸媒體報導,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煉油業務虧損415.39億元,中石油稱是「受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及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控力度加強影響。」中石化煉油板塊虧損231億元,中石化解釋說是「煉油廠到廠原油成本比較高。」

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國內煉油行業累計虧損僅18.4億元,雖然統計時段和口徑有些差別,但兩個數據之間的巨大差異依然不免讓人吃驚。這只能說是國內的其他煉油企業對沖了石化巨頭的虧損。目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產能約佔全行業的80%,此外還有60多家地方煉油企業,其中半數在山東。

據山東東營一家煉油廠負責人說:「我們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無非是盈利多少的問題。我們煉的是品質差的燃料油,比煉原油成本高很多,還能不虧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為甚麼會虧損,我也不大明白。」

該負責人表示,地方煉廠最苦惱的事不是虧損,而是沒有穩定的油源;沒有油源就等於無米下鍋,沒法開工。

東方油氣網數據顯示,今年8月底,山東地煉整體開工率僅為35.3%;近幾個月以來國內柴油資源緊張,地方煉廠開工率有所提高,至11月初,山東煉廠開工率提高至45.7%。

其實,早在2007年,中石油煉油與銷售板塊虧損206.8億元、中石化煉油虧損104.52億元;2008年,兩者分別虧損829.7億元、615億元。2008年3月,中石化還據此獲得123億元財政補貼。

據業內人士介紹,民營企業不但難以獲得國內的油氣開採權,也沒有從國外進口原油的自主權。加入WTO以後,商務部每年批准一定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量指標,今年是2,910萬噸,僅佔原油進口量的約十分之一。

現在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統一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僅179萬噸,與1.3億噸的煉能相比,這點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前地方煉廠最主要的油源是燃料油,(燃料油是原油在煉廠加工過程中的一種渣油,可以提煉出一部分成品油,但是成本比原油提煉要高得多。)

據悉,用燃料油煉油的成本要比用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約1,300元。2009年以後,國家把燃料油消費稅由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僅繳稅的部分,燃料油就比原油每噸要高800塊錢。

有業內專家指,當前石油業從上游的原油開採和進口,到中游的煉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銷售各個環節,石化雙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導權;在整個產業鏈中,民營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責任編輯:李平)

相關新聞
中石化和中石油股價勁揚
中石油中石化59萬職工下崗 維權自救 各界關注
確保供油  中石化中石油暫停出口成品油
中石油中石化設局求減稅  日賺數億仍稱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