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風暴 歐盟面臨嚴苛考驗

標籤: ,

【大紀元1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曹宇帆布魯塞爾特稿)主權讓渡與外溢效果,促使歐洲聯盟逐漸由最初6個鋼鐵同盟會員國,發展至當前27國同盟的規模,但歐債風暴卻使歐盟的未來面臨嚴苛考驗。

「歐盟的產生是為了歐洲的和平,所以歐盟不能垮」,魏崇明是革命先烈魏宸組的長孫,前比利時駐韓國大使。他說,以歐債論歐盟會不會垮是錯誤的,歐洲需要和平,歐盟就是共議和平的機制,為了和平,歐盟不能垮。

魏崇明說,翻開歐洲史雖有傲人的文明成就,但宗教30年戰爭或英法百年戰爭等,以及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史可說是古戰場和主戰場的縮影。

即因如此,就算希臘闖了大禍,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Jose Manuel Barroso)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范宏畢(Herman Van Rompuy)從不鬆口要把希臘趕出歐盟,因為希臘位於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火藥庫,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火點。

歐盟統計局的資料,歐元區17國的負債總額將近8兆歐元,歐元區第3大經濟體義大利獨佔約2兆,是希臘的5倍,歐盟還是想盡辦法撐住,因二次大戰期間,墨索里尼高舉的法西斯大纛與德國納粹連成一氣,陰影猶在。

可是有了和平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歐盟與歐元區能擋得住歐債海嘯?歐元主要推動者迪羅(Jacques Delors)說,歐債危機並非因歐元的概念有問題,關鍵在於缺乏事權統一、可協調各國經濟政策的中央機構。

1996年在都柏林舉行的歐盟峰會,通過「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 Growth Pact),作為財政紀律的準則,以及加入歐元區的統一標準。

但法國擔憂建立共同財政政策恐限制會員國經濟發展,次年阿姆斯特丹峰會,要求在公約中加入「不妨礙經濟成長」條款,保留各成員國財政自主。

保留財政自主以致歐元區雖是採用同一貨幣的貨幣聯盟,卻不具財政同盟的架構,當歐債危機浮現時,歐洲央行淪為印鈔票與紓困的機制,無法採取立即且斷然調節各國財政的措施,迪羅坦承,「歐元存在著先天缺陷」。

為了挽救制度的缺陷,歐元區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德、法兩國力主9日的歐盟峰會,務必要討論修改歐盟條約,催生財政同盟。

但陷入歐債危機的歐豬五國(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則力主先解決迫在眉睫的債台高築,「紓困最要緊」,甚至希望能發行歐元債券。

可是此舉勢必得稀釋法、德目前維持的3A級信評,再加上法國總統沙柯吉把鞏固3A信評作為連任保衛戰指標,雙方意見相左。

至於非歐元區的歐盟國家如英國等,也對於修約建立財政同盟一事,持保留態度。歐洲央行總部雖位於德國柏林,但倫敦仍執世界金融牛耳,因此英國擔心修約不利財政自主,更擔憂損及「國家利益」。

歐債大難在即,但歐盟各國仍盤算著利害得失,難以齊心協力,也難怪德國總理梅克爾對國會發表談話時,率先打了預防針表示,「歐債危機得拖上數年」,9日舉行的高峰會,恐無法就歐債危機提出立即的解決之道。

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的名言,「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相同的邏輯套在歐盟各國該思考的是,如何把歐盟的問題當成自己國家的事,而別把自己國家遭遇的問題放大至歐盟的領域。

目前輿論形塑9日高峰會恐成歐元與歐盟孤注一擲的氛圍,但歐盟舉行峰會探討歐債問題早已不下數回,9日峰會成敗不見得如此悲壯,但歐盟國家是否已興起唇亡齒寒的危機意識?

相關新聞
歐盟國換新閣  歐債危機難解
歐盟三巨頭共識:修改條款救歐債
歐債狂濤中 歐盟17國財長會議揭幕
歐債拯救計劃成型 亟待歐盟峰會討論通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