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故事—黛玉論琴與孔子學琴

人氣 15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2月09日訊】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下載收聽

主持人:上一集您給我們介紹了古琴音樂的性格和它背後的文化內涵。本身這種音樂的性格也代表了古人的人格修養的目標。那麼琴、棋、書、畫作為「君子四藝」,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古琴也是古代讀書人的必修課呢?

文昭: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對藝術教育是很重視的,琴藝被後世作為「四藝之首」;另外從周代開始就有「六藝」的說法,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君子要去學習的六項技能。這裡的「書」其實並不是指「書法」,而是指記載、記錄,要理解漢字的內涵和造字的學問。但其中的「樂」是指音樂,代表了君子的藝術修養。

不過很遺憾的是,音樂教育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普及,即使在知識份子中能通音律都也並不多見。一個主要的原因我們之前講過,由於缺少規範和完整的書寫系統去記錄音樂,去對入門者做規範的音樂基礎訓練(如音準和節奏),使得音樂的傳承非常依賴師承。要通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而中國的傳統藝述又非常講求神韻和意境,師父挑徒弟的目地也不是訓練後者的技法和技能,而是要傳授本流派對音樂的理解、對意境的表達。

所以師父很看重徒弟的資質,一生也不會教很多徒弟。所以也不會像近代西方那樣建立學術體系,開設學校,以傳授技法為目的向社會普及。這都造成了古琴藝術的普及範圍的狹窄,所以我們雖然看到了很多故事以古琴為主角,這些故事也廣為人知,但即使是在古代掌握了琴藝的人也不多。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些會撫琴的雅士,在古代也是很受崇拜、很受尊敬的了?

文昭:沒錯。紅樓夢的第八十六回裡有這麼一個情節。賈寶玉來到瀟湘館找林黛玉。見到黛玉正在看書,寶玉上前一瞅一個字都不認識。就對黛玉說:「妹妹近日愈發長進了,看起天書來了」。黛玉就嘲笑他說:「虧你還是個讀書的人,連個琴譜都沒見過」。其實當時林黛玉看的是「減字譜」,就是唐朝末年曹柔創立的一種古琴記譜的方式,用一些漢字的偏旁部首拼湊而成,記錄彈琴時的右手指法和左手的弦位。賈寶玉一瞧,這些偏旁部首都認識,合在一起就不知是甚麼字,就說林妹妹在看「天書」。也就是說像賈寶玉這樣的貴胄公子,有條件接受當時最好的教育的人,之前連琴譜都沒有見過,可見當時的音樂普及程度之窄了。

主持人:今天的小孩五六歲就要學琴、識譜。可見這一方面今天是勝過古人的了。如果連賈寶玉都沒有見過琴譜,那估計會彈的人在社會上是寥寥無幾、彈得好的人就更少了。

文昭:黛玉和寶玉的這一段對話講了很多琴學的基本知識,但是黛玉雖然在看琴譜,其實她也不真的會彈。她說小時候在揚州曾學過,後來不彈了也就生疏了。賈寶玉還說不僅他不會,連他父親賈政也不會。

他父親賈政的書房裡倒是掛了幾張琴,曾經來過一個叫嵇好古的人,賈政請他撫一曲,這位老先生把這些琴取下來看了看,都說不滿意,不願意彈,就托推說「您要是高興,改天我攜帶自己的琴來請教」。大概由於這位賈政老先生也不懂音樂,人家不願意給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彈琴,所以後來這位會彈琴的雅士再也沒來過。

主持人:說來說去原來沒有一個會彈的。不過剛才你這個故事倒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好像是在古人看來,如果你不懂琴曲他就不給你彈,為甚麼會這樣呢?如果我不懂,不是正需要你來告訴我嗎?

文昭:這是中國藝術的一個性格了,彈琴者和聽琴者重在彼此理解,而不在於取悅於對方。在今天對藝術的理解中,樂曲本身是獨立的,它是一個作品,不同的演奏者都可以去學習、演繹它。而中國古人把樂曲和彈琴者個人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彈琴又叫「手談」,談話的「談」。就是說彈琴就像是兩個人談話一樣,只不過是用手在談,是在傾訴內心。音樂能傳達出演奏者內心真實的情感,對事物的最本真的理解。就像有些心裏話我不會隨便對一個人講一樣,彈琴也不會隨便給別人彈。

另外音樂還和大自然的氣息流動是相通的,中國古人一直有通過音樂去悟道這樣一種觀點。就是判斷琴藝的高下不是看你的旋律是否動聽,而是看你的琴聲背後的內涵有厚、有多深。所以古人有「五不彈」之說。前四樣是大風不彈、大雪不彈、大寒不彈、大暑不彈。這是講究環境條件。在風大雪是自然界氣息劇烈波動的時候,而琴聲要求的是中正平和,所以這個氣候條件與音樂的意境不和諧,所以不彈。而大暑的天氣人們汗流浹背,心情煩燥;大寒的天氣使人全身緊縮、手指僵硬,都是使人內心氣息不平和,從而表達不出和諧高遠的音樂意境,所以也不彈。但這四樣還是其次,還有一條是「不遇知音不彈」。但反過來說,只要遇到知音了,前面那幾樣也大概也都可以放鬆了吧。

主持人:本來會的人就很少,那這也不能彈、那也不能彈,那豈不是更不利於這 門藝術的推廣了?

文昭:這就是我說的道家性格,它對中國人的意識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你看修道的人都是要挑徒弟的,不會傳很多,最多也就那麼幾個。挑三個徒弟,真傳的還只能有一個。道教是相對近代的產物,是東漢末年才開始有的,雖然後世也有道觀,道士像僧人一樣聚集在一起成為修煉者的團體,但是得真傳者往往是密授的,師兄師弟之間彼此都不知道誰得的真傳。像《西遊記》裡寫的,孫悟空去找菩提祖師學道,祖師門下師兄師弟一大堆,各自都學了點功夫。但只有孫悟空是真心去求長生之道,不是去學技術的。

師父假意責備他,在他頭上打了三下,意思是讓他夜裡三更去找師父單獨傳授給他。你看他收了一大幫徒弟,那是擺擺樣子給別人看的,真正傳授到畢生精華的就那麼一個。那是不是說這個師父很自私呢?也不是。道家的性格就是這樣,像我們上次介紹的那首琴曲《幽蘭》,幽蘭生於深谷之中,它芬芳美麗,都不是為別人而存在的,也不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幾個人知道它,也不在意後代是否有人記得它。真的碰到心有靈犀、能理解他這一門真意的人他就傳授,碰不到他就不傳。「道」是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能引領人的生命和智慧走向昇華。人如果想要它,得誠心來求;而不能當成一件商品一樣擺在街上賣。這種性格、這種價值觀也體現在藝術上。

主持人:咱們講了這麼多,您能不能給再給我們推薦一首琴曲來體會一下古人的心境呢?

文昭:那我就推薦一首《孔子讀易》,它表現的是孔子學習《周易》過程中的心境和感受。又名《讀易》和《秋風讀易》。它用左手在七弦上反覆擺動形成一組旋律反覆出現,去表現孔子在學習《周易》過程中由徘徊、沉思、到豁然開朗這樣的思想過程。很有特色。

主持人:好。那我們就聽一下這首《孔子讀易》的片段。

主持人:聽你剛才所講,學習古琴好像是一件很高深的事,特別是要得到真傳、理解音樂的真意很難。那麼古琴是不是很難學呢?

文昭:恰恰相反,古琴的技法相對是比較簡單的。左手八法、右手八法,指法並不很複雜,比起二胡和琵琶都要簡單些。如果以技法的難度係數論,小提琴是十,古琴可能只有3-4。能成曲調不難,但難在真正表現出古琴音樂的性格。也就是說難在意境和韻味,所謂登堂容易入室難。起點不高,但要達到高深的境界則需要付出多年、甚至畢生的努力。更需要人生閱歷的積累、智慧與悟性的昇華。這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共同特點。仰之彌高、鑽之彌深,學習得越深入越覺得如汪洋大海不可窮盡。其實這也是修道過程中的感受。當你昇華以後,會覺得以前所面對比很簡音的東西裡有不可窮盡的內涵。

主持人:既然學琴有這麼高深的內涵,那學到甚麼程度才算是有所成了呢?

文昭:這個就因人而異了,可能對很多人來說,能夠掌握旋律、能完整地表現音樂就很不錯。意境有高下之分,但不是說領悟得不夠深就是錯。古琴是一件很自我的樂器,它本來就不是用來表演的,一般也很少跟別的樂器和,關鍵是學琴的人自己從中得到滿足和愉悅。有一個故事是講孔子跟從師襄學琴, 師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後,他每日彈奏,手法從生疏漸至熟練。過了十天,師襄子對他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彈得很不錯了,可以學一首新曲了!」孔子說:「我雖然學會了曲譜,可是還沒有學會彈奏的技巧啊!」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認為孔子的手法已經很熟練,彈奏得更和諧悅耳了,就說:「你已經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再學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彈奏技巧,可是還沒有領會它的思想情感!」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來到孔子家裏,聽他彈琴,被他精妙的彈奏迷住了。一曲終了,師襄子長長吁了一口氣說:「你已經領會了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學一首新曲子了!」孔子還是說:「我雖然彈得有點樣子了,可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樣的人啊!」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請師襄子來聽琴。一曲既罷,師襄子感慨地問:「你已經知道作曲者是誰了吧?」孔子興奮地說:「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軀,黝黑的臉龐,兩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嗎?」師襄子既驚訝又敬佩,激動地說:「你說得很對!我的老師曾告訴我,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如果以孔子的目標來說,要達到最後這一步才叫有所成吧。

主持人:就是說通過鑽研音樂,可以達到與古人心靈相通的地步了。那在今天節目的最後,我們就來聽一下現代琴家演奏的這《文王操》的片段。謝謝文昭!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華夏文明五千年》

相關新聞
修身理性的古琴
【古樂雅音】委婉含蓄 古琴絲樂療人心
「她從唐朝來」 王菲古琴音樂會5月30日舊金山亮相
5800萬! 乾隆御用無底蕉葉古琴拍出天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