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藝校考試繁榮 輿論指藝術仍寂寞荒涼

人氣 14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2月24日訊】中國大陸近年出現了報考藝術院校熱。近日,北京各藝校的報名點和考場人潮滾滾,其中雖有對藝術滿懷赤誠熱愛之心的青年,但更多的家長和考生關心念叨的卻是讀哪個學校哪個專業更划算。大陸媒體認為,中國當下藝考雖繁榮了,藝術依然寂寞荒涼,缺乏好的文藝作品和優秀文藝工作者,社會普遍的急功近利、物質至上、金錢崇拜,異化了這個社會以及家長和孩子,是當代藝術深入骨髓的悲哀。

據《北京日報》報道, 2月16日,藝考正酣,遊走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甚至是街頭巷尾,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藝考大軍。他們中間很多人滿懷著對藝術的赤誠之心,奔走在通往藝術聖殿的路上。但其中也有一些考生,他們對於藝術並沒有太多的熱情,也無心深入理解,他們更在意的是能否得到一塊進入大學的「敲門磚」。

近日,輾轉於北京各個藝術院校報名、考試現場,聽到和看到的,幾乎都是家長和考生念叨著讀哪個學校哪個專業更划算,他們的心裡都有一本賬。或許在他們看來,藝考不過是一樁很划算的買賣,藝術也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一個誘人的金飯碗。


看榜的人們。(網絡截圖)

於是,比普通高校錄取分數低上一、二百分的藝術專業就成了他們眼裡的香餑餑,藝考也成為他們腳下的一條「捷徑」。學了一個月的舞蹈,參加幾個月的美術強化培訓班,知道了一些應試技巧……他們就來了!

撞大運派

中午12時,北京電影學院主教學樓門前的石椅上,來自四川的小石手裡端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口餃子一口火腿腸專心地吃著。媽媽在一邊看著兒子吃飯,臉上帶著笑意,似乎在看一個未來的大明星。

「我們就喜歡這個學校,文學、導演、表演、管理、電影學,能報的專業都報了!」小石的所有問題都由母親代為回答。談到為何要報這麼多專業,她說:「提高命中率唄!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專業,多考幾個沒準就能撞上一個!這輩子的命運也就改變了!」

其實,小石報考的專業並不算多。因為可選學校和專業更多,有很多美術類考生一報就是十幾個學校或專業。

技巧至上派

下午14時,在中央戲劇學院逸夫劇場的側廳,馬賽今年是第二年參加藝考了。去年,他報考了北電和中戲的導演專業卻空手而歸。心有不服的他,今年又捲土重來。

談到去年失敗的原因,馬賽總結為兩點,「一是實力不夠,二是對導演技巧認識不夠。」去年下半年他就來到北京開始準備考試,一邊在中戲、北電畢業生開設的一些培訓班裡學習,一邊瘋狂地看電影,學習名導們的導演技巧,「最多的時候我一天看10部電影,有的電影一下能看7 遍。」

自信的馬賽認為那些未來師兄們的培訓比學校老師的培訓更有效,「師兄們能告訴你很多應試技巧,從考生的角度告訴你有些問題應該怎麼回答,這半年多都是講技巧的。」

假如考上了其中某所學校,馬賽覺得要當一個好導演還需要成為一個好演員,有強大的人際關係網絡,「不然你都找不到好本子!」假如今年考不上,明年他還會再來。

臨陣磨槍派

下午17時左右,朝陽區東直門外的街道上突然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背著畫夾的年輕人,他們的衣服或多或少沾染著油彩,他們的臉上有些疲憊又有些興奮……這是剛從天津理工大學美術專業北京考點出來的考生。

來自秦皇島的小黃今年選擇了天津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非專業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小黃因為學習不太好,通過普通高考上本科院校的希望不大,就聽從媽媽的建議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學習美術。由於基礎薄弱,高三第一學期她來到北京接受4個月的強化班訓練,學費4萬元。雖然學費不菲,但強化班老師有不少就來自中央美院,輔導更有針對性,訓練強度也更大,幾個月下來,小黃感覺自己進步很大。

逃避普通高考的「捷徑」

「『藝考700考生,500山東』,你沒聽說過嗎?」來自山東的考生小宋自嘲地說。無論是中戲,還是北電,在校園裡總能碰到來自山東的考生。小宋說,因為山東高考分數線很高,有些熱門專業的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一,所以,對文化課分數和一些專業程度要求不高的藝考就很受歡迎。

有人擔憂,如果藝術院校擠滿了這樣的投機者,藝術會受到傷害。

考前衝刺培訓火熱

在北京電影學院門口的小書攤上,《快速充電——文藝知識小百科》一書賣得很火,攤主宣稱,考試中的文藝常識都在其中;中央戲劇學院門口由畢業生和在校生開設的「考前衝刺及考試技巧培訓班」也在火熱招生;中央美院辦了不少美術類藝考的培訓班,這裡雲集了眾多美術基礎薄弱的考生,希望通過培訓班幾個月的突擊訓練,提高藝考命中率。

藝考可以突擊嗎?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王勁松認為,所謂的快速充電和突擊訓練用處其實不大。「『臨陣磨槍』只能加強頭腦記憶,但像表演這種專業更強調肌肉記憶,需要童子功。你一出手,老師就能看出你有沒有專業基礎。」

美術專業也講究天賦和悟性,短期突擊更難有成效。很多高二、高三才轉頭學美術的考生,因為對美術興趣有限,短時間內頂多掌握一些基本的美術技法,考試中也只會生搬硬套,根本談不上創作,專業的美院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破綻。

專家:藝術院校不應是文化窪地

中戲一位教授說,近10年來藝術院校招生變化非常大。以前考生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現在卻有不少人抱著「『有棗沒棗打一桿子』試試,大不了浪費100塊錢報名費」的心態來考試。導演專業就因為專業要求比較低而成為北電、中戲等院校的報考熱門。北電導演系今年計劃招生20人,報名人數近 3,000人。另一方面,有些招收藝術類考生的院校為了湊夠名額,不惜一再降低分數線。可是,學生素質太低,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非常吃力,學校的教學水準也很難提高,更不可能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藝術院校教授坦言,雖然報考的人數越來越多,但這些年學生的文化素質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在降低。

一位中戲教授認為,藝術院校絕不應該成為文化窪地,藝術教育雖然具有特殊性,實際上它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高。

文化底蘊往往決定藝術家成就

「有人覺得沒什麼特長的人就可以考導演系,其實真正的好導演不是沒有特長,而是需要什麼都懂的『雜家』;報考戲文系不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還要對表演、導演、舞美等行業也有一定瞭解;好的舞台劇演員,除了表演天賦外,還需要文化底蘊,沒文化你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角色,表演也缺少深度。」這位中戲教授說。

文化底蘊深厚與否,往往決定了藝術家成就的高低。美國現代舞蹈派創始人鄧肯之所以能夠開創舞蹈的全新局面,恰恰得益於她年輕時對繪畫、雕塑、戲劇、音樂的深刻研究;而達•芬奇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外,還學習了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

有專家認為,如果藝術院校學生素質不高,藝術教育水準難以提高,對中國藝術發展也是一個潛在危機。

當代藝術深入骨髓的悲哀

《北京日報》發表相關評論說,我們經常慨歎,當下中國缺少好作品,缺少好演員,缺少好編劇,缺少好作家,缺少好畫家……但是,如果我們的藝術院校裡多的只是這樣一些精於算計的腦袋,他們還能擁有藝術的夢想嗎?還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嗎?

評論指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卻在家長和社會身上。普遍的急功近利、物質至上、金錢崇拜,異化了這個社會以及這一代家長,他們的慾望則催生了這一代考生。

評論最後總結說:今天我們看到了藝考的繁榮,但這繁榮卻不屬於藝術,這是當代藝術深入骨髓的悲哀。

相關新聞
文正:復興人類正統聲樂藝術之輝煌
第四屆中國舞大賽在即 評委:技術技巧與內涵兼備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坦承「潛規則」一女生
【京劇欣賞】鍘美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