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八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65
標籤:

挖子尾是台北縣八里鄉最靠近淡水河出海口的一個漁村聚落。「挖」的國語發音「ㄨㄚ」是台語「靠近」的意思,挖子尾(挖仔尾), 是指「靠近尾巴」,傳神的表達了聚落位於淡水河尾端的地理位置。

淡水河在注入台灣海峽前的最後折灣,在挖子尾形成了一向內彎的沙嘴地形,海岸的泥灘地成為水筆仔理想的生長環境,而這河海交界處豐富的蜉蝣浮游生物,也成為潮間帶各種螺、蟹、魚、鳥等動物良好的食物來源,而在此形成河口紅樹林的生態環境。民國83年(1994),政府將這片海岸紅樹林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就在挖子尾聚落的村口旁。入口前的馬路是「博物館路」。博物館路的西端是著名的十三行博物館,而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的入口位於馬路的東端。所以來到八里只要找到十三行博物館,再沿著博物館路東行至盡頭,就可看見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了。若是從八里左岸的渡船頭沿著海岸的自行車道一路騎向十三行,也可途經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完善的木棧道。

今天天氣不太好,天空烏雲籠罩,還不時飄著毛毛雨。不過這種天氣倒是很適合走訪挖子尾自然保留區。若是艷陽高照天,過於悶熱,走在海邊步道,身體活像烤螃蟹,反而不舒適。

我帶的這一旅遊團,最長的八十一歲(母親),最小的三歲(楊妹妹),是固定的班底。身為領隊,帶領老幼婦孺團,不但要考慮地利,還得考慮天時,才能使老少都盡歡。

天氣適宜時,挖子尾自然保留區可說是一處老少咸宜的景點,完善的木棧道沿著海岸溼地的外圍,走在其間可以就近觀賞保留區內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水筆仔能適應海口高鹽份的土壤,因此成為優勢樹種,在挖子尾海岸盎然生長,形成整片的水筆仔純林。而水筆仔以胎生繁衍下一代,先在樹葉產生胚根,形狀如毛筆,然後落地插入泥中,長出新的水筆仔樹。在泥灘地上,處處可見新胚根生長出來的水筆仔新苗。

樹下的泥灘地也非常的熱鬧,招潮蟹在泥坑忙進忙出,彈塗魚在泥灘笨慢跳爬行。最有趣的就是體形奇特的招潮蟹了。小小的螃蟹身軀,卻擁有一隻不成比例的獨臂巨螯,有的是左撇子巨螯,有的是右撇子巨螯。這裡的招潮蟹有不少品種,步道沿途設有導覽牌提供詳盡的圖文解說供遊客參考。


小碼頭觀賞泥灘招潮蟹及彈塗魚。母親手持望遠鏡眺望遠處泥灘地的鳥群。


觀海長堤

挖子尾的沙灘地則像一座大型的夢幻舞台,由無數默契良好的小白蟹擔綱演出,遠遠只看見沙灘上白色點點,宛如白色細石粒,又像被撕碎的小紙片在沙地滾動。

走至近處,才發現這些是一隻隻白色的小螃蟹,從沙灘沙坑中鑽出,在沙灘爬行玩耍。當有人靠近時,小螃蟹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躲入沙坑,沙灘地面宛如變臉秀,無數白痘點點突然在一秒內消失,不久後又一一冒出。如此反覆的變臉,沙灘忽白忽灰,讓遊客看得樂不可支,驚嘆不已。

從入口處走至淡水河出海口的觀海長堤,這段路其實並不長,若只單純走路,大約十幾分鐘就可走完。我們沿途流連觀賞,興致勃勃,走走停停,約花了一個鐘頭才走到觀海長堤。大人小孩一路看得驚喜連連。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是一處螃蟹天堂,這樣的溼地環境,當然吸引不少鳥類棲息於此。雖然候鳥季節已過,但遠處的泥灘淺水區仍可看見不少本地野鳥在溼地覓食。帶著望遠鏡來,可以添增了不少賞鳥的樂趣。

淡水河出海口有觀海長堤,可眺覽海口沙灘景致。我們停留在附近的觀景平台休息聊天。回程,大人小孩走在後頭,我先脫隊,由步道途中的岔路轉往挖子尾聚落。村內仍可看見傳統的紅磚古厝,其中最有名就是張氏古厝了。這棟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三合院古厝,已有一百三十幾年的歷史,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的古厝,當年建造所用的紅磚及木料建材都是由唐山運送來台。三合院的門樓及壁磚屋瓦,歷經歲月風霜,古樸有致,為這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添增了一分人文風貌,很值得順道一遊。


挖子尾聚落張氏古厝。

挖子尾聚落紅磚樓厝。


十三行文化公園

挖子尾聚落還有一間大營公廟,據學者考證,其起源可能是光緒二十年(1894)台北流行疫病時,駐守八里坌的湘軍病歿的士兵埋葬於此,地方民眾設廟以祀亡魂。

這間廟座落於村內挖子尾路的尾段,距離較遠,身為領隊,不宜擅離職守太久,只好放棄,繞往村口。走出來時,正好與家人會合。

會合之後,再繼續遊覽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旁的十三行文化公園。公園內有廣大的草坪、一座小山丘及生態池,有步道及自行車道環繞其間。小山丘全是草坡,而園內以草原為主,樹苗多為新種,此地原為八里汙水廠的二期保留地,如今已改變規劃,化為美麗的公園綠地。

步道通往小山丘上的觀景台,來到最高處,視野甚佳,整個園區一覽無遺。這時望見了挖子尾聚落的大營公廟,就在公園遠處的圍牆外。趁著家人在觀景台眺覽風景,我快步走向大營公廟。可惜,文化公園與大營公廟有高牆及柵門相隔,無法翻越,所以只能隔牆拍照廟的外觀,無緣一睹廟內柱聯或文物,不知是否有清營遺跡可尋。

下午兩點半,來到挖子尾;黃昏時候,結束今日的挖子尾行程。接著前往八里左岸聚餐。餐畢,暮色中,順遊八里左岸公園,然後才踏上歸途。


十三行文化公園。

大營公廟。

旅遊日期:2010.06.06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木棧道。


紅樹林泥灘地及小漁船。


水筆仔幼苗及白色點點的小螃蟹。


小港口碼頭觀賞泥灘的螃蟹及彈塗魚。


觀景台。望遠鏡賞鳥。


人車分道。


淡水河出海口附近的觀景平台。


觀海長堤附近淡水河出海口的沙灘釣客。


張氏古厝。


張氏古厝門樓。


張氏古厝右護龍。


十三行文化公園。


八里左岸碼頭。

相關新聞
台北八里.牛寮埔登山步道.觀音山.北橫古道小段
台北八里.八里左岸.老榕碉堡.大眾廟.開台天后宮
北市中山.雞南山步道.文間山.劍南蝶園
台北坪林 .鬼子瀨尖(大尾山步道).水聳淒坑溪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