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馬:勤勞是一種美德嗎?

狄馬

人氣 79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27日訊】大概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見天亮以後外婆為我們煮飯,覺得很奇怪,就問道:你們怎麼在白天吃飯啊?外婆也覺得很奇怪,反問:你們吃飯不在白天,難道在黑夜啊?我說:我們一天兩頓都在黑夜。外婆一聽這話,就撲簌簌掉下淚來,哀歎說:你看這世道!把娃娃都搞得分不清了晨昏。她說的“分不清晨昏”,指的是我們那時的生活狀態。父母天不亮就到生產隊的梯田或壩梁上挖土,一直要幹到半夜才能回來。我們這些孩子們就只能跟著大人的作息,淩晨四五點吃一頓飯,半夜裡再吃一頓。時間長了就以為凡飯都要在黑夜吃,白天吃反而很奇怪。

當然正如人們常說的,有付出就有回報。母親在這一年被評為勞動模範,隊長捧著獎狀來到我家,說了好多表揚的話。大意說,你媽媽是全村最勤勞的婦女,你們長大了應該向她學習;但奇怪的是,母親一點也不高興,隊長一走,就抱著我痛哭起來。哭完後說了一句:別聽他胡說!什麼勤勞!他怎麼不勤勞?

從此我就知道,這世上有兩種人:一種勤勞,一種不勤勞;而有的人的勤勞對自己毫無好處。成年後,我對一切叫人“吃苦耐勞”、“忘我工作”的說教充滿警覺,正是得益於生活所賜。在我看來,一種勞動如果不能體現勞動者的價值和尊嚴,那麼它就只對領導者有意義。一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願意犧牲自己的享樂,做一件在他看來十分必要、十分有價值的事業,與一個人在棍棒的驅趕下,完成一樁力所能及的工作以維持生命,是有本質區別的。前者的“價值等級”是由他自己制定的,他願意犧牲在他看來較小的價值以換取更大的價值;而後者的價值標準是由別人強加的。別人說高就是高,別人說低就是低,自己沒有辦法選擇。而一切沒有選擇的行為,在道德上都是沒有意義的。區別之大正好比餓肚子,一個是為了健美,一個是由於沒米;同是跑步,一個是為賽場奪冠,一個是被人追殺;同是喝茶,一個是坐家享受,一個是被員警拉走;你說能一樣嗎?落實到“勤勞”上就是,如果這種“勤勞”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他在他“勤勞”的事上感到滿足,那麼這“勤勞”就值得讚美,至少無可非議;但如果這“勤勞”是被迫的,“勤勞”的人沒有絲毫選擇的餘地,那麼這“勤勞”就和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一樣,不值得嘉許。

但好多人不懂,包括一些所謂的知識份子、文人墨客,一到鄉下,就盛讚起農民的“勤勞”來,寫文章更會上升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高度。我自己就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夥詩人到陝北采風,看見一個婦女在地裡拔草,就派作協主席上前問候,以示“深入生活”。“老大娘,這麼大歲數了,還在勞動?你的勤勞值得我們學習啊!”大娘說:“學啥呀?沒事幹麼!”可等這個主席一離開,他大娘就在地上唾了一口,罵道:“呸!你才勤勞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勞!”在他看來,勤勞是一種詛咒。她沒說出來的憤怒,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解讀:我也想像你們城裡人一樣,看看電影,逛逛公園,或者遛遛狗,聽聽音樂會,可能麼?你們不管倒也罷了,吃飽了撐得跑到我們鄉下轉轉也罷了,但還想把老娘當猴耍,就太不要臉了!說明這世界人種五顏六色,族群豐富多樣,文明千姿百態,但人性只有一個,那就是求樂避苦,好生惡死。沒有一個民族熱愛吃苦更甚於熱愛享樂;熱愛流汗更甚於熱愛休閒。勤勞都是逼出來的。如果說有一個民族在世界上是以勤勞和耐苦出名的,那麼,透過這華而不實的“名”一定有某種比“勤勞和耐苦”更可怕的東西高懸在它的頭頂,比如嚴酷的制度,粗暴的管理以及落後的技術等,否則它就不會乖乖選擇“勤勞”,而且一選擇就是兩千年。

據一些歐洲考察回來的學者介紹,歐洲特別是北歐的一些國家,勞動力十分短缺,短缺的原因不是這些國家人口稀少——事實上有的國家人口密度比中國還大,但這些國家的人很懶,他們寧願在海灘上曬太陽,也不願出來幹活,導致勞動力價格十分昂貴;反而是勤勞的國家,比如中國,勞動力一直過剩,過剩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勞動力價格奇低,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一個間接後果就是這些國家缺乏創新產業,因為對他們的統治者來說,單靠便宜的人力資源這一條就足以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比較優勢,根本用不著考慮制度創新和產權保護這些麻煩的事。因而從長遠來看,勤勞對一個國家的進步也未必是好事。

那麼,勤勞對個人來說算不算美德呢?那要看站在誰的立場上說了。對秦始皇來說,當然是,對孟姜女就未必;對富士康的老闆來說是,對員工就未必;否則你就無法解釋,馬向前、祝晨明這些人寧願跳樓也不肯回機房的原因。

在中國南方,你經常可以看見狹長的小船上,佇立著幾隻或幾十隻人工訓練的魚鷹(也叫鸕鷀)。因魚鷹嘴長且前端有鉤,又善於潛水,能在水中看清各種魚蝦,所以自古以來就被漁民馴養幫助捕魚。漁民怎樣才能保證魚鷹不將捕到的魚自己吃掉呢?原來魚鷹喉下有一個皮囊,能暫存捕到的魚。漁家會在放鷹前,先用皮條草紮住魚鷹的皮囊,不讓魚進入鷹胃裡。等魚鷹叼著魚頭鑽出水面時,牧鷹人會眼疾手快,將魚從鷹嘴裡奪走,然後順手拿出一條小魚塞進鷹嘴裡,並用手將皮條草的活扣解開,就算是對魚鷹的犒賞了。

在這種關係下,牧鷹人讚美魚鷹,比如說它勤勞,當然可以理解;但如果魚鷹自己也認為勤勞是一種美德,我們就只能歸結為是牧鷹人長期馴養的結果,或者是為討牧鷹人的歡喜,得到那一條小魚,而決不會是它的本性使然。

2010年12月2~3日草于長安飲馬窟

相關新聞
狄馬:乞丐、垃圾以及多數人的暴政
狄馬:尋找真相是人的本能
狄馬:時間是怎樣被國有化的?
狄馬:鞋匠、妓女與知識分子的公共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