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住院安全十招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珍妮編譯報導)到醫院就醫最可怕的夢魘是:做常規手術,卻導致嚴重感染;因醫護人員誤看處方,而服錯藥物或多服數倍劑量;開刀卻被開錯部位……。

造成醫療疏失的常見原因包括醫療人員工作時間過長、醫護人力不足、相關資訊缺乏、處方筆跡潦草難以辨認、病患與醫師間的溝通不良或醫護人員未遵守洗手標準流程等。

儘管各大醫院採行新的防範程序,醫療疏失仍頻頻發生,重大者甚至導致病患死亡。如何減少醫療疏失,進而保障自身安全?很顯然,病患積極參與醫療過程,為自己的健康把關才是最上策。

美國專業雜誌《Diabetes Forecast》為住院病患提供以下十招就醫安全法則,期能降低醫療疏失的風險,為患者縮短住院期間並減輕經濟負擔。

1. 積極參與醫療過程

耶魯大學醫院的湯姆.包賜薩可(Tom Balcezak) 醫師建議,病患應積極參與自身的醫療過程,遇有任何疑問與憂慮時,要主動說出來。住院期間找親友陪伴,可協助監督醫護人員的診療護理過程,必要時還可做為你的代言人,幫你表達意見。

2. 聽不懂醫學術語就要問

醫學術語是講給醫生聽的,最精明的病患也未必聽得懂,所以對醫師的行話聽不懂時,應要求對方用最淺白、易懂的的詞語解釋清楚。病患須視自身為醫療團隊的一員,積極參與醫療過程之決策,有任何的疑問與憂慮儘管提出,詢問得越多,越有助於治療的順利進行。當醫師建議動手術時,應詳加詢問瞭解其必要性、執行的程序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3. 要坦白

對醫生隱瞞任何情況,可能會增加誤診風險甚至致命。坦白地告訴醫生是否使用毒品或酗酒、性生活情況、服用哪些藥物或營養補充品等。醫師對你的健康狀況瞭解越詳細,越有助醫護人員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與做出更正確的診斷。若有任何過敏症或過敏史(如曾對盤尼西林產生過敏),務必告知醫師與護理人員。

病患在醫院將會接觸很多的醫師與護士,別認為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已瞭解你的情況,若對乳膠過敏,手術前切記再次一一提醒所有的護理人員、外科醫師與麻醉醫師。

4. 明智的選擇醫院

如果是急病如心臟病發,躺在救護車裡,須緊急送醫的情況下,你沒有太多的選擇。但是當有能力為自己的住院做計劃時,須考慮週全些。

假設你因糖尿病固定在一家醫院看內分泌科,而因其他病症(如膝關節置換)需接受手術時,最好考慮你的內分泌科醫師是否有會診的特權。如果你選擇在別家醫院開刀,而你的糖尿病主治醫師因不在此家醫院工作,勢必無法參與會診,那他可能無法處理你住院期間的糖尿病照護。這種情況下,最妥當的辦法是,請麻醉醫師或外科醫師聯絡你的內分泌科醫師,請他提供手術前護理的建議。

或許也要考慮選擇開刀的這家醫院是否設有糖尿病管理團隊,包括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及其他人員。雖然不是很必要,但如果有的話,能使糖尿病患住院期間的照護更為方便。

5. 提醒醫護人員觸診前先洗手

研究證據顯示,造成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病原菌,最常經由醫療照護人員的手傳播。如果發覺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前未洗手或使用洗手液時,請提醒對方,因為這是至關重要的事。

6. 瞭解自己病史並主動提醒醫師

別以為填寫病歷表後,所有與你互動的醫護人員都會記得你的病史。若因其他病症到醫院做手術治療,須主動提醒醫師與護士你患有哪些長期疾病(如糖尿病、氣喘)。醫院有那麼多的醫師、護士、治療師,疏忽或遺漏難以避免,所以醫療過程中要積極主動,否則得不到最好的照護。

7. 手術前後遵循醫師的指示

手術前,醫療團隊會通知你手術前的準備工作,比如手術前禁食數小時及停止服藥等。如果平時有定期服藥,須與你的醫師討論禁食期間有關藥量的調整。

手術後出院前,醫師或醫護人員會教導你居家自我照護的事項。須確定你清楚該服用何種藥物,並瞭解返家後哪些是可能發生的正常現象(比如傷口疼痛)或哪些徵兆可能是疾病復發的異常現象。如果能清楚如何觀察復元情況,即可於問題惡化前聯繫醫師。

8. 有疑問要說出來

醫生與護士的目標是改善病人的健康,但他們畢竟也是凡人,難免出錯。如果察覺任何疑問,務必表達出來。比如,發現護士給藥數量或顏色與之前不同,一定要說出來,以避免吃錯藥。同樣的,如果醫生未遵守醫院規定,亦將你的擔憂清楚的表明出來。合格的醫院會規定醫師在劃刀前,病人還清醒時,必須召集手術團隊所有人員,依據手術前執行稽核表,核對病患身份、手術部位之標記、手術名稱等等。

9. 瞭解藥物處方

手術後,醫師可能會開新的藥物。領藥處時,必須仔細核對藥物標籤,以確保藥劑師配藥處方正確,同時核對用法、用量。若藥瓶或藥物的標籤上有特別指示,亦須仔細閱讀。若有任何不清楚或疑問,立即詢問藥劑師,包括是否空腹服藥,或是否會與你所服用的其他藥物互相影響等。

回診時,須確定看懂醫師開立的手寫處方。仰賴藥劑師看懂醫師字跡潦草的處方,有可能是導致用藥失誤的因素。該注意處方簽上所載項目包括:藥名、劑量、醫師指定名牌藥或非名牌藥、須服用幾次等。

10. 起床多走動

看似違反常理,畢竟住院是為了多休息。但是多活動,甚至每天只到大廳走一趟,也對健康維護有益處。長期臥床或久坐不動,易形成血凝塊或相關的壓迫傷害(亦稱褥瘡)。

但如果病情嚴重、身體虛弱時,則不宜四處走動,否則容易發生跌倒意外傷害。如果因生病或藥物而導致判斷力減弱,很容易晚上起床如廁時摔倒。為了安全起見,當要走動時,務必請護士或朋友協助。

只要遵循上述建議,就能讓你做個聰明的病患,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必能降低可避免的醫療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