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總裁之爭 看國際現實

標籤:

【大紀元6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特稿)國際貨幣基金(IMF)新任總裁寶座之爭已經明朗化。檯面上雖然有3人競選,但基於國際現實,由非美歐人士出線的機會,恐怕非常渺茫。

IMF總裁提名於本月10日截止後,共有法國財政部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墨西哥中央銀行總裁卡斯騰斯(Agustin Carstens)及以色列中央銀行總裁費雪(Stanley Fischer)登記參選。

這是IMF成立65年來,總裁選舉首次出現白熱化競爭局面,顯示全球經濟格局已發生變化,國際現實也面臨調整。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美國與歐洲面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經濟衰退,而以中國為主的新興經濟體趁勢而起,。在一消一長之間,全球經濟秩序出現巨大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由已開發國家訂定對他們有利的遊戲規則,包括決策權和投票權,發展中國家對IMF的決策幾乎沒有置喙的餘地。

IMF對已開發國家有利的規定莫過於投票權的設計。IMF會員國的投票權,不像聯合國一國一票,而是類似股份公司的設計,誰的股份多,誰的投票權就大。而股份的大小則依據各國經濟實力訂定。

目前以美國的投票權最大,高達16.74%;其次是日本6.01%;歐盟會員國的整體投票則高達32.07%。中國原來的投票權只有2.28%,在新興經濟國家的力爭下,今年3月才通過增加到3.65%。

IMF的另一項對已開發國家有利設計,就是規定重大決策需要85%的超多數決。這種設計擺明只要美國不同意的政策,就不可能通過,因為美國擁有16.74%的投票權,是IMF唯一擁有變相否決權的國家。

此外,IMF和世界銀行(WB)成立之初,美歐之間就有IMF總裁由歐洲人擔任,WB總裁由美國人擔任的默契。65年來,這項「傳統」一直未曾被打破過。

在IMF過去11屆總裁中,美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和西班牙各擔任1屆,瑞典擔任2屆,法國擔任4屆。

歷屆總裁選舉,由於事先美國和歐盟各國之間都有默契,因此IMF執行理事會(Executive Board)只是對候選人做形式訪談,從未進行投票表決。

本屆總裁選舉,首次出現非美歐候選人挑戰美歐候選人的情況。這是新興經濟體挑戰已開發國家遊戲規則的具體表現。

在3位候選人中,以色列央行總裁費雪年紀已經67歲。根據IMF規定,首次出任總裁者,年齡不得超過65歲。當然,如果他眾望所歸,年齡的規定並非不能修改。不過情況顯示,他並沒有這樣的優勢。

來勢洶洶的墨西哥央行總裁卡斯騰斯,雖然爭取到拉丁美洲和新興經濟體的支持,包括母國西班牙也要求法國諒解並支持墨西哥的立場,不過畢竟國際現實還是站在法國財長拉加德這邊。

美國雖然是墨西哥鄰邦,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夥伴,但歐盟對美國而言,可能比墨西哥更重要。何況支持歐洲人出任IMF總裁,是美國人出任世銀總裁的交換條件。

因此,即使在新興經濟體的刻意運作下,這次總裁選舉被迫首次採取投票表決,無論在理事會或執行理事會,以美歐的投票權比例,拉加德出任總裁其實只是手續問題。

不過費雪和卡斯騰斯出馬競選的象徵性意義則不可忽視。美歐獨大似乎不再那麼理所當然。隨著美國和歐洲經濟力量逐漸走下坡,金磚5國的快速崛起,美歐說了算的時代,可能將提早結束。

相關新聞
IMF總裁卡恩今天將首次開口做無罪辯護
拉加德未能獲得印度對她擔任IMF總裁的支持
IMF總裁寶座  在法財長眼前
IMF總裁  尼支持卡斯騰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