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孩子網路社交 要會分享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12日電)暑假孩童黏著社交網路,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表示,父母關心孩子網路人際,可以在同一個社交網站申請帳號,但要經營自己的網頁內容,藉分享才能獲孩子認同,參與其網路社交。

台灣微軟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今天舉辦「2011年第3屆兒少網路安全指數大調查」記者會,指台灣國小5、6年級的小朋友,有近一成可能陷入網路成癮危機。

鄧惠文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網路最大的問題是讓父母以為小孩子「在家」,因而不感受到問題嚴重性;她提醒父母,其實小孩子在網路世界,只是「軀殼」在家,靈魂是在外遊蕩的狀態,有可能接觸到各種虛擬的聲色不良場所。

鄧惠文表示,5、6年級兒童正是在發展自我與他人之間相處界線的時期,如果過度上網,排擠了真實與人接觸的時間,最後可能會演變成在真實世界若與人沒有適當的距離轉圜,如網路世界那樣,兒童就開不了口說話。

鄧惠文也提醒父母,關心兒童在網路世界的交友圈,最好是透過自己也申請一個帳號,加入兒童的外圍朋友圈;但是不能強迫孩子一定要加入自己,因為被強迫、被監督,任何人都不喜歡。

鄧惠文建議,如果採用這個方式,父母就要真的經營自己的網路社交圈內容,像是抒發自己的心情等等;因為網路世界的精神是「分享」,而不是看別人,但自己不給別人看,監督意圖明顯,反而惹孩子反感。

父母也最好不要在孩子公開的留言板上,留下「父母式的叮嚀」,例如,今天要記得吃維他命等,這樣會讓孩子在同儕間受到取笑。

鄧惠文表示,避免孩童網路成癮,最重要的還是時間控制,培養孩子多元興趣,以及建立親子之間不帶建議和評論的閒聊;她建議父母可以多用「哇!你們現在有這個」當閒聊開頭,並詢問孩子受到吸引的原因是什麼,同時也可以轉移的問,還有哪些事情會讓孩子開心等談話術,來理解孩子的上網行為。

鄧惠文也表示,沉迷網路的確會影響一些孩子的現實生活,比方就有兒童表示,沒有使用臉書打卡,就好像飄浮在地球上,沒有「到達感」和存在感,要打了卡才有踩在土地上的感覺,已經是「臉書打卡強迫症」。

相關新聞
怎樣更幸福?執手相望遠勝網路社交
103歲醫生揭祕長壽、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
四年成本最貴的20所美大學 哥大要51萬美元
一個15分鐘策略可助你確定理想副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