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新店.和美山(碧潭山).渡船頭.瑠公圳引水石硿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61
標籤:

和美山,又稱碧潭山,位於新店溪碧潭西岸,海拔僅有152公尺,是一條大眾化的登山路線。附近又有碧潭風景區,也適合做為親子郊遊的行程。

今天的和美山之行,除了登山,也打算探訪新店渡船頭旁的瑠公圳引水石硿古蹟。因此規劃從碧潭吊橋西岸出發,登和美山,至灣潭,然後搭渡船至新店溪東岸,探訪渡口旁的瑠公圳引水石硿,再沿著東岸的河濱步道返回碧潭吊橋。

一大清晨,抵達碧潭路的碧潭吊橋前,看見和美山及大佛寺的指標,轉入這條上山的柏油道路。路旁找有空位,停好車之後,步行上山。前行不遠,左側有石階路通往大佛寺,於是轉入石階路,先遊大佛寺。

踏石階,過佛寺山門後,石階右側築有一道如城垛造型的護牆,每隔幾步,牆上鐫刻具有禪意的詩句,邊爬石階,邊讀詩句,如沐晨風,心情舒展。隨意舉一首為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抵達大佛寺,向大殿內的觀音菩薩行禮致意,然後續行。不久,即接回上山的道路。沿著柏油路上行,路旁種有成排的印度橡樹,不久,道路一分為二,兩路殊途同歸,選左路,續行幾分鐘,抵達碧潭樂園舊址。


大佛寺石階路,城垛造型的護牆有詩句。

大佛寺。


碧潭樂園舊址,旁有步道通往和美山

碧潭樂園已歇業,設施拆除,園區荒廢,台北縣政府正在整地,進行環境美化。一棟荒廢的房屋,牆壁滿是塗鴉。和美山步道在面對房子的右側,有一新建的石階步道。

往上走,約一、二分鐘,即可看見和美山登山步道的導覽圖,由此上行,為怡人的枕木步道。上行不久,步道一分為二,呈環狀路線,都可登上和美山。我選左邊較陡的枕木土階,可以直上和美山。約三、四分鐘,就登上了和美山。從碧潭樂園至和美山,約七、八分鐘的路程而已。

和美山,雖然山不高,但視野展望不錯,可眺望台北盆地;隔著新店溪,也可望見獅頭山(小獅山)蹲趴的伏獅模樣。和美山,舊稱「大笨山」,不知起源於什麼緣故?後來又稱「碧潭山」,想當然爾與碧潭有關,但不知為何又改稱和美山,成了現在的正式山名。其實稱為碧潭山,山名應更能深植人心。

從和美山續沿著稜線的枕木步道前行,約幾分鐘,抵達一間轉播站機房及天線,這裡有左岔路,直行即是和美山的環狀路線,可繞回到碧潭樂園;途中也有岔路出永業路81巷的美之城社區,可再轉搭綠6捷運接駁公車往新店捷運站,是和美山登山步道較為大眾化的路線。


和美山登山步道導覽牌。

從和美山眺望小獅山。


台電保線路,通往渡船頭。

我則從這個岔路口取左行,進入台電保線路。山徑路況良好,前後經過兩座電塔,一路下行,約15分鐘,穿過陡下的竹林,抵達金龍路。

抵達這裡後,發現路旁另有一條山徑,指標寫著「往渡船頭.舊保甲路.和美煤礦坑口」,這應是一條古道,不過路況看來荒涼,雜草頗多,所以還是決定走金龍路,接格子嶺路,走往渡船頭。

不久,抵達一處小村聚落,聚落入口有土地公廟的指標,於是進入聚落,穿過巷弄,循著指標,抵達土地公廟。廟已改建,從廟的碑文得知此地地名為「下埔」。廟後方的樹下有一塊刻著「福德爺」的石碑,應是昔日小廟的古物。

走出土地公廟,接灣潭路,路口有指標,左往渡船口300公尺,右往海會寺1.4公里。取左行,走往渡船頭的途中,還有岔路,指標並不清楚,但大致跟著「地母宮」的指標走即可。

約五分鐘,抵達渡船頭,渡船頭旁的一間廟宇就是地母宮了。渡船頭停靠了一艘小船,卻不見船伕蹤影。這時看見渡船頭旁的電線桿設置一個按鈴,並寫有「渡船乘客請按鈕」等字。按了鈕,不知船伕何時會出現,只能等待了。

於是在岸邊閒逛,這時又看到岸邊豎立一塊導覽圖,介紹附近環境。這裡的地名叫做「灣潭」,因為新店溪流至此地時,產生180度的曲流大彎,因此而得名。灣潭分為頂埔及下埔。海會寺位於頂埔,而這裡是下埔。導覽圖還繪出附近的幾處歷史遺跡,例如和美煤礦坑口、礦工寮、屈尺道碣、行啟紀念碑等,頓時令人心生懊悔,後悔行前準備不周,竟然沒蒐集到這些景點資訊。


保線路出口接格子嶺路。

灣潭休閒步道(鄉間小路)。


新店渡渡口,回望灣潭渡船頭。

正在懊惱時,忽然聽見有人在背後呼喚,回頭一看,船伕已站在船上,問我是不是要搭船?沒想到船伕來得這麼快,趕緊走下岸邊碼頭,付20元船資(註1)。這艘船只載我這個乘客而已。

新店溪的擺渡,純靠人力操作,只見船伕站在船尾,搖著櫓槳,動作熟練,船隻緩緩浮江而行。今天新店溪水色混濁,猶如黃河般,不如往日碧如翡翠。船伕說,前一陣子颱風豪雨剛過時,新店溪比現在混濁多了。

這位船伕看來有點面熟,記得曾看過報紙報導新店的渡船頭,父子兩代傳承,都是擺渡人,提供當地居民渡河的交通所需,新聞照片中的船伕,應該就是眼前這位船伕先生了。然而沒時間聊天,約兩分鐘,渡船橫越過約百公尺的河面,抵達新店渡的渡口。這裡有乘客候船,所以沒時間向船伕請教渡口的歷史往事。只能目送渡船緩緩離去。

上了岸,岸邊設有導覽牌,介紹渡口歷史。新店渡口的歷史始於清光緒7年(1881),當時新店溪還沒吊橋,新店渡就成為進入灣潭、直潭、塗潭、屈尺以及安坑等山區的重要交通樞紐。昔日新店溪的中上游共有九個渡口,如今僅存新店渡這個渡口而已。

導覽牌旁,有作家席慕容的一首現代詩「渡口」(1979年),其中一段內容如下:

是那樣萬般無奈的凝視,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別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這首詩創作於民國68年,當時我正就讀大一,席慕容的詩,以溫柔深情著稱,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我讀過她寫的《無怨的青春》、《七里香》等著作。當時背得許多柔情詩句,卻苦無對象可傾訴,青春頗有哀怨。時隔已久,現在已記不得書中的詩句。我倒是一直記得席慕容曾說過的一段親身經歷,不過與愛情無關。

席慕容曾說,她在學生時代,每當讀到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同學們慷慨激昂,她卻心情複雜難過。因為她是內蒙古人。她的這番話,令我印象深刻,至今不忘,而常提醒自己,待人處事,言詞用語,須注意不同族群背景的人的不同感受。


開天宮,位於新店渡渡口旁。

矗立於渡口旁的一間大廟就是開天宮了。我今天選擇走這樣的環狀路線,就是為了探訪開天宮內的瑠公圳引水石硿。

開天宮創立於清乾隆16年(1751),原名「開天盤古帝王祠」,是當初闢建瑠公圳時,祈求磐古大帝神力保佑水圳工程順遂而興建的。開天宮現已改建,廟宇新穎,已無古味。

進入開天宮,逛了一圈,卻不見瑠公圳歷史古蹟的指標。廟裡幾位工作人員坐著聊天,我趨前詢問,其中一位老伯回答說:「瑠公圳石硿就在廟的地下室,不過門鎖著,沒有開放參觀。要向(新店)市公所申請,公所的人打電話來,廟方才會拿鑰匙去開門。」聽老伯這麼說,頗感失望。我不曉得要事先申請。

正覺無望之際,一旁的婦人開口緩頰,對這位老伯說:「市公所只接受團體申請,他只有一個人怎麼去申請呢?」接著轉頭對我說:「這樣吧,我帶你下去看看,如果剛好門沒鎖,你就進去參觀看看。」於是我又燃起一線希望。

由樓階往下走,到了地下四、五層,走在前面的婦人回頭對我說:「門沒鎖。石硿內電燈也開著,你可以進去參觀。」於是今天我因為迷糊而幸運得到參觀瑠公圳引水石硿的機會。怎麼說呢?倘若我不迷糊,事前有仔細蒐尋資料,就會知道須團體申請才能來參觀,反而就會放棄這次的探訪行程了。


瑠公圳引水石硿(縣定古蹟)

獨自走入石硿內,眼前出現一條從巨岩鑿出的隧道,高約二公尺,寬也約兩公尺,岩壁上刻痕累累,充滿古味氛圍。走在石硿內,心情超感動。

這是當年郭錫瑠及大坪林庄民合力建造的石硿引水道,於乾隆18年(1753)完工,稱為「大坪林石硿」,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幾年的歷史,被登錄為縣定古蹟。當時建造的石硿長約98公尺,如今僅存約30公尺而已。

獨自走在石硿內,心中頗有感觸。小時候我家住在延吉街的大圳溝旁,童年的生活多半在圳溝戲水,或田裡玩耍,而卻不知這條大圳溝就是瑠公圳。

我大學時代在公館讀書,也不知新生南路的底下就是昔日的瑠公圳。年輕時,酷愛歷史地理,熟識江山萬里,知黃河之水天上來,長江流經青、康、滇、川、鄂、湘、贛、皖、蘇,而卻不知舊家門前的大圳溝是瑠公圳,不知圳溝之水從何而來。

我這一代的台灣知識份子,大概都有這種情形。對鄉土的歷史不熟悉,則容易對土地薄情。若沒有感情的涉入,則所謂的古物古蹟,就容易被視為無用之物,棄之也就不會覺得可惜了。

我認識瑠公圳時,瑠公圳已幾近消失,僅剩部份的排水溝或臭水溝而已。瑠公圳的取水口,經時代變遷,如今高出新店溪的水面至少一層樓高,取水口又因新店溪興建河堤工程掩埋而消失。站在開天宮地下四樓的陽台俯瞰新店溪的堤岸水泥斜壁,只能憑空想像取水口的座落位置。

參觀完石硿,向剛才那位婦女表示感謝之意,因為她的一念之仁,讓我今天的行程沒有留下遺憾。步出開天宮,沿著新店溪河岸的步道,一路散步走回碧潭吊橋。碧潭湖光山色,以此段最美,對岸有青山峭壁,此岸沙洲有白鷺覓食。一路慢行,欣賞美景。約二十幾分鐘,過碧潭吊橋,返抵大佛寺山腳下。

這一趟環狀路線,約兩個小時,回想起來,依舊覺得路線很夢幻,爬山登頂,搭船渡河,鑽進二百五十年前的石硿裡,又漫步於新店溪的碧潭河岸,看鳥飛水流,看吊橋如虹。今天的清晨,心情很圓滿。


新店溪碧潭右岸河濱步道。

對岸的和美山。

旅遊日期:2010.11.03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碧潭吊橋橋頭,轉入大佛寺的上山道路。


上山道路,路旁有成排的印度橡樹。


抵達廢棄的碧潭樂園,續走新建的石階路登和美山。


和美山登山步道。

和美山登山步道。


和美山登山步道。

和美山登山步道。


從和美山眺望台北盆地


續行稜線枕木步道。


從轉播站機房岔路,進入台電保線路。


保線路最末一小段稍陡,拉繩往下走,即接金龍路。


遇岔路,取左(格子嶺路)。路口有「地母宮」指標。


下埔土地公廟。廟後方樹下有福德爺石碑。


下埔土地公廟。廟後方樹下有福德爺石碑。


從渡船頭搭船橫越新店溪。


新店渡渡口,回望灣潭。


開天宮山門。


從開天宮眺望對岸的灣潭渡船頭。


瑠公圳引水口,因興建河岸堤防而消失。


碧潭吊橋。


今天碧潭比較不碧。

相關新聞
台北坪林.坪林觀魚步道.觀音台步道
台北石碇.烏塗溪步道
宜蘭蘇澳.七星嶺
台北林口.竹林山觀音寺.師範大學林口校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