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今次危機為何不同2008年?

人氣 1

【大紀元2011年08月10日訊】8月9日,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表示,2011年似乎是2008年的重演,金融動盪的歷史在一個沒有盡頭的循環中週而復始,但三年前的金融危機與這次有三個根本不同點。

文章形容,那些把2011年看作「2008年續集」的人如今恰恰遭遇了自己的「雷曼時刻」。只要把上週五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對美國信用評級歷史性的下調換成2008年9月投行雷曼兄弟的崩塌, 就是事件的翻版令全球市場驚慌不已。

本週一投資者看起來明顯驚慌不已,亞洲和歐洲股市大幅下挫,道瓊斯指數暴跌643.76點,跌幅超過5%。

但文章表示,僅僅是市場動盪並不足以證明歷史在重演,並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機與今次動盪的三個根本不同點。

兩次危機起因不同

上次的危機是由下向上擴散的。危機開始於過於樂觀的買房人,然後沿著華爾街的證券化機器向上,在信用評級公司的推波助瀾之下,最終影響到了全球經濟。那次是金融業的崩潰導致了衰退。

與之相反,這次的困境卻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全球政府難以刺激本國經濟、保持良好的財政狀況,他們漸漸失去了企業和金融界的信任。

這進而導致私營部門支出和投資的銳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和經濟增長乏力。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和銀行是受害者,而不是始作俑者。

寬鬆信貸危機與消費投資乏力

第二點不同或許是最重要的:在2007-2008年的危機前,金融公司和家庭一直享受著毫不費力就獲得的大量信貸。

當泡沫破裂時,隨之而來的急速去槓桿過程造成了大規模的衰退性衝擊。

這次,問題恰恰相反。經濟低迷促使公司和個人將錢存起來、避開負債,造成消費和投資增長乏力。

金融市場參與者對政府缺乏信任

最後一點不同是前兩點不同的一個直接結果。鑒於2008年金融災難的成因,政府不得不介入,以通過低利率、銀行救助和向經濟中注入現金提供大量流動性。

實施這項政策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全球各國政府共向金融系統注入了約1萬億美元。對於那些不得不為別人的過錯而買單的納稅人來說,這也並不公平。但無論如何,該政策最終還是成功避免了一場全球大蕭條。

不過,如今的議事日程上並沒有這種應對策略。當前的問題並不是由缺乏流動性(例如,美國企業目前坐擁創記錄的現金儲備)或槓桿率過高引起的。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上不再負債纍纍。

文章認爲,真正的問題在於,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彼此之間以及對政府是否有能力推動經濟增長缺乏長期信任。可以看從金融系統「各管道」(包括回購市場和銀行同業拆借等)存在的問題得知,以及看看標普或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的買家,他們對於政治領導人理清這一團亂麻有多大信心。

華爾街現在極力要求貨幣當局出手干預,希望美聯儲或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為經濟注入更多流動性(即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

文章稱,即使中央銀行願意這麼做,向一個資金已十分充裕的經濟體注入更多資金,也並不能提供甚麼安慰。這些天來,大型企業對銀行一直頗為不滿,前者在安全但閑置的賬戶中存入了超額資金,這一點從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上週採取的前所未有的舉措就可見一斑,該銀行竟然向準備在它這裡存錢的企業收取一定的費用。

至於那些緊張不安的投資者,美國或德國政府再多印幾十億鈔票可能也不足以說服他們重返股市。

文章最後表示,2011年,金融界不能再向政府伸手要錢,希望得到救濟。為擺脫目前的困境,市場將不得不依靠其內在力量,或坐等政界人士採取「既治標又治本」的舉措來刺激經濟增長。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專家:中國可能透過第三地秘密購買美國國債
中國繼續大幅減持美國國債
外電:購買美國國債 中共別無選
持美國國債 中日英佔前3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