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變天在即 高官紛紛外逃

人氣 16

【大紀元2011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萬平編譯)利比亞抗暴軍在開打6個月後,宣佈反抗軍已逐漸逼近首都的黎波里。與此同時,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的左右手、前總理賈魯得(Abdessalam Jalloud)叛投反抗軍陣營,石油部長開會後滯留突尼西亞不歸,而利情報局局長、卡扎菲女婿塞努西8月19日在北約空襲中死亡。

利比亞反抗軍從上週六(13日)起,從東(卜雷加)西(札維耶)兩線進擊首都的黎波里,並進攻南部的葛爾揚(Gharyan–距首都南方50公里,為卡達菲控制的南部要塞與首都的主要補給線)和其附近的蘇曼(Surman–距首都西方60公里),向首都推進後,本週五進一步向首都的黎波里挺進,攻佔並控制了首都以東160公里處的茲利坦(Zliten)。茲利坦位於米蘇拉塔西方,此前一直被卡扎菲部隊控制,雙方的拉鋸戰已進行了數月。

卡扎菲規劃逃難後事

有消息指,卡扎菲準備在數日內與家人出走鄰國突尼西亞,在消息曝光後,突尼西亞媒體報導卡扎菲及其家人將撤往委內瑞拉,但遭委內瑞拉外長波拉斯否認。

另外,反抗軍代表胡尼19日對《中東報》表示,卡扎菲正為家人尋求一處安全的避難所。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18日晚間(當地時間)援引美國情報官員的話指,卡扎菲已準備離開利比亞。

卡扎菲末日

西線戰事札維耶本週仍持續爆發激烈戰鬥,反抗軍試圖將殘留市內的卡扎菲政府軍驅逐出城,週四(18日)已進佔煉油廠,週六反抗軍宣佈完全控制札維耶。札維耶距離的黎波里以西僅40公里,札維耶為利比亞首都食品、燃油和藥品補給線上最重要的據點,被視為卡扎菲政權的「生命線」,反抗軍進佔札維耶令首都通往突尼西亞的主要部隊補給線中斷。但利比亞國營媒體宣稱週五激戰中,卡扎菲部隊佔了上風。

半島電視臺報導,在茲利坦卡扎菲部隊以坦克和重武器對抗反抗軍,雙方在茲利坦城內發生激烈巷戰,於19日晨7:30左右開始,至當地下午1點,進入市中心。戰爭中反抗軍死26人,傷150人;卡扎菲部隊死約40至50人。

反抗軍發言人巴尼上校(Ahmed Bani)20日表示,利比亞東部的石油重鎮布雷加(Brega)已完全落入反抗軍手中。他指出,抗暴軍20日凌晨攻下布雷加,雙方為了爭奪此一石油大城已激戰一週。

目前反抗軍拿下東部布雷加港顯示,堅決不下臺的卡扎菲離垮台又近一步,當地是利比亞主要的石油產地、石油出口大港、工業重鎮及第二大石化加工廠。

另外,在反抗軍進佔的米蘇拉塔城內,發現了一個埋了150多具屍體的大墓坑,反抗軍發言人表示,還發現一盤記錄殺戮的錄像,卡扎菲部隊將劫持者割喉後,集體掩埋。

突尼西亞邊界緊張

突國邊境安全官員週六表示,週五夜間一小組利比亞武裝人員闖入突尼西亞沙漠地帶,被攔截。雙方交戰持續到週六,但未說明利比亞入侵武裝人員屬哪一方人員。

突國軍方也證實此利比亞武裝人員入侵,並指出該國一架軍事直升機在邊境墜毀,但軍方未指名墜毀軍機是失事墜毀,亦或戰爭中被擊落。突尼斯安全部队說整晚作战的武力是进入突尼斯的一小組武裝的利比亞人。

大勢已去 高官紛外逃

據阿聯酋《聯合報》20日報導,北約發表聲明說,北約戰機19日清晨對利比亞情報機構最高負責人、卡扎菲的女婿阿卜杜拉‧塞努希進行了定點空襲,塞努希當場被炸死。利國營電臺只承認北約空襲塞努希,但未透露其現況。

路透社引述突尼西亞官方消息,利比亞石油部長阿布客拉(Omran Abukraa)20日已逃到突尼西亞,他於意大利公幹後,借道並停留在突尼西亞境內。阿布客拉雖沒有部長頭銜,但他具有已投效反抗軍的前部長的職位。

反抗軍19日宣佈,利比亞前總理賈魯得(Abdessalam Jalloud)已經逃離首都,向反抗軍尋求庇護,並在反抗軍電視臺上說:「卡達菲政權已經完蛋了。」

利比亞內政部長阿布杜拉(Nassr al-Mabruk Abdullah)本週一早上(15日)帶著9名家人搭乘私人飛機,由突尼西亞觀光小島傑巴(Djerba)抵達埃及開羅,對外宣稱,他們正在渡假。

國際移民撤離 人心思逃

在雙方激烈交戰之際,國際移民組織計劃將的黎波里數以萬計的外國人撤走。

而同時,首都城內也漸失序,市政運作停止,警察失蹤,盜賊橫行,人心惶惶,每個人都試圖尋找可能的出逃路線,一箱汽油價格19日飆升至120英鎊(198美元),是今年2月開戰前的100倍。

在美國的利比亞大使館17日正式宣佈重開,新任大使將代表反抗軍,並獲得被美凍結的銀行賬戶。早前忠於卡扎菲的駐美大使於3月被驅逐,並關閉了其使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努蘭德17日表示,美國已經確認,阿里‧阿烏加里成為利比亞反對派的駐美使館的代表。

相關新聞
阿薩得不顧國際施壓 海陸攻擊拉塔基亞
利反抗軍進佔札維耶 切斷首都補給線
利首都被反抗軍圍堵 傳卡扎菲擬外逃
反抗軍逼近 利京民眾不知被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