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金找出路 新興債市連24週淨流入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朱稚清台灣台北報導〉全球復甦趨緩疑慮與歐債危機揮散不去,資金轉進債市避險,根據研究機構EPFR統計9月1日至7日基金資金流向報告指出,整體新興國家債券型基金過去一週淨流入6.85億美元;而美股基金淨流出132億美元,為全年第二大淨流出,歐股基金淨流出5億美元。

原幣計價新興國家債券型基金淨流入2.12億美元

其中,原幣計價新興國家債券型基金淨流入2.12億美元,連續24週資金淨流入,創下歷史新紀錄,美元計價新興國家債券型基金也有2.15億美元資金淨流入。高收益債市方面,過去一週大幅淨流入8.82億美元,乃今年來第四大單週淨流入金額,結束連五週淨流出頹勢。

惡化的歐債問題嚴重影響投資信心,美國刺激就業方案規模高於預期仍無法獲得熱烈回應,加上G7財長會議缺乏實質建樹,國際資金出走成熟市場,由於消息面多空震盪,資金也小幅流出新興股市。根據研究機構EPFR統計9/1~9/7基金資金流向報告指出,過去一週整體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淨流出10.05億美元,連續六週淨流出,惟全球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小幅淨流入1.94億美元。

長達八週 新興債市淨流入超越新興股市

摩根富林明亞洲總合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郭世宗表示,連續長達八週,新興債市的整體氣勢都超過新興股市,尤其是新興本地債部分,自4月以來,每週都維持淨流入,相對全球股市動盪不安、新興股市也無法倖免之際,新興本地債的債信評等調升趨勢和貨幣升值想像空間,促成新興本地債今年大漲。

郭世宗指出,資金偏好新興債,並非僅著眼於高於歐美公債的到期收益率,而是新興國家優於成熟國家的財政體質。去年成熟國家債券佔GDP比重高達97%,反觀新興經濟體債務佔GDP比重不到四成,新興亞洲國家短債佔外匯存底比例不到三成。

儘管恐慌氣氛高漲,VIX指數直逼40,但摩根富林明投信認為,美國經濟不致於陷入二次衰退,根據摩根富林明證券預估,倘若4470億美元就業方案能順利過關,可望使美國明年的經濟成長率由1.2%上調至3.1%。

對於亞洲的通膨問題,郭世宗分析,亞洲通膨在夏季尾聲觸頂,升息循環也將暫告尾聲,短期通膨大幅上揚的機會並不高。

摩根富林明新金磚五國基金經理人何銘銓表示,歐美景氣趨緩,新興市場難以獨善其身,但新興市場企業多以內需業務為主,受到的實質影響相對較低,以中國為例,與全球景氣連動的景氣循環產業及原物料產業僅佔整體企業獲利的27%。隨著原物料價格回檔,通膨壓力逐步減緩,困擾新興市場的主因移除,吸引國際買盤回頭加碼,新興市場可望率先展開反彈行情。

新興國家平均債務負擔比先進工業國低

富蘭克林坦伯頓精選收益基金經理人肯特‧伯恩斯表示,當前貨幣政策寬鬆、財政政策持續擴張,在企業債信與獲利情況依然樂觀、政府實行各項政策延續經濟成長,即使高收益債市受到恐慌性賣壓衝擊,致短線走勢較為壓抑,但基本面良好且具高殖利率投資優勢的高收益公司債市,於低利率環境下,利差擴大後更增添投資吸引力。另外,新興國家平均債務負擔比先進工業國低、經濟成長力道優於成熟國家,基本面優勢可望吸引資金持續流入新興債市。

富蘭克林坦伯頓新興國家基金經理人馬克‧墨比爾斯表示,各項負面消息與悲觀氣氛已預先反映在市場表現,且已接近尾聲,預期新興股市在短期內將呈現盤整態勢,並逐漸促使長期多頭走勢中另一個底部的形成。預期未來礦產資源價格仍將保持向上趨勢。

印度股市單週吸金2.1億美元 登亞股吸金王寶座

就亞洲國家外資動向而言,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過去一週市場多空消息互見,美國八月服務業指數回升、但就業市場卻陷入成長停滯,歐洲國家債信危機擴大的擔憂則持續籠罩市場,截至9月9日為止一週,外資資金於菲律賓、印尼與印度股市均呈現淨買超,尤以印度股市的2.10億美元居冠;外資於南韓、台灣與泰國股市則呈現淨賣超,台韓兩地股市淨賣超金額均超過10億美元。

富蘭克林坦伯頓印度基金經理人史蒂芬.多佛表示,全球市場受到歐美債務問題影響出現大幅下跌,但對印度應不會有直接影響。印度擁有高額的外匯存底,低負債與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很低,足以抵擋任何全球金融危機,就消費面而言,高通膨與利率上揚對於部分產業雖有輕微影響,但由於印度消費者槓桿比重不高,因此並不預期消費動能將明顯放緩。

未來一週歐債發展進入關鍵期

過去一週,正當全球金融市場自美國疲弱就業數據的利空中尋找底部反彈之際,希臘恐將瀕臨倒帳的擔憂又急遽升溫,未來一週,歐債發展將進入關鍵期,9月15日至17日的財長會議中,歐元區成員國須針對7月21日歐盟領袖高峰會結論的實行細節達成協議,攸關希臘是否面臨違約甚至離開歐元區的命運,以及歐債危機能否獲得控制。

相關新聞
新興債市 掌握三高
新興債市 一年績效近10%
香港甲級商廈空置率達九成 深圳低租金搶客
中國出口增長但進口大幅收縮 經濟前景不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