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璇:世界經濟是不是走到盡頭了?

金璇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08日訊】前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日前發表一篇文章,財經網翻譯的標題是《世界經濟離則死合則生》。關於「合」,布朗先生提出的建議是這樣的:重新恢復G20增長協議,增加一個更廣泛也更深入的議程:中國應當同意提升家庭支出和消費品進口;印度應當開放市場以使貧苦民眾受惠於廉價進口商品;歐美則應當提升競爭力以增加出口。

布朗提出的「離則死」,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前幾日筆者在大紀元寫過一篇文章,叫《全球化的騙局》,介紹了一個個人觀點:全球化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而不是世界各國的全球化;而跨國公司全球化的結果,是造成了各國經濟的不平衡與互相依賴。這種不平衡換句話說,就是中美為代表的世界各國經濟都像有問題的航空母艦一樣了,不能自立在海洋上。世界各經濟體的命脈好像都出現了阻滯,唯有跨國公司的脈動還算有節奏,整體上看卻也是在萎縮中。

而「合則生」之「合」,聽起來似乎比較理想化。在困難時期,各國的保護主義就抬頭,歷史上如此,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這一點已經表現的很充分。畢竟各國利益不同。再看看布朗先生具體的提議,就覺得這個「合」更加難了。

首先看中國需要做甚麼來「合」世界經濟的需要。布朗先生認為中國應當同意提升家庭支出和消費品進口。筆者過去撰文分析過中國的消費為甚麼提升上不去。簡略的講,社會上大多數的人,生活處於消費不足或者嚴重不足狀態。要提高家庭支出,就需要增加這部份人的收入。要增加他們的收入,就需要有社會深層次的變革。而這件事情是被鐵拳般強力阻止的。消費品進口也是一樣。奢侈品的進口越來越多,但是布朗先生指的應該是大宗消費品的進口。這些消費品的消費能力得到提升以前,當然進口量也很難提升。

其次看歐美。對印度的情況不瞭解,就不談印度了。歐美需要提升競爭力增加出口。如何提升競爭力?降低生活水準嗎?不把勞動力成本降低到與新興國家相比較,也能夠有競爭力的水平,競爭力是很難提高的,畢竟蘋果這樣的公司不可多得。出口到哪裏去也是一個問題。既然要中國提升進口,那麼是不是要出口到中國這樣的國家呢?雖然現在美國人感到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了,要離開中國。但是中國的大眾還是遠遠消費不起美國的產品。中國自己的工廠都困難,如果還大量進口消費品,又有能力消費多久呢?

所以雖然說跨國公司縱橫馳騁的結果,把各國經濟折騰的左歪右倒,但是這些國家並非可以互相依靠著站穩。他們互相靠不上。按照這個模式,似乎看不到既幫本國又幫他國的辦法。而且看看現實,也沒有發現哪個國家不是捉襟見肘,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都很困難,更談不上克服自己去幫助他國。

這是說無法「合」。那麼如果各國突然超越自己的局限,「合」起來了,是否就能夠「生」呢?縱觀布朗先生談的「合」,不外乎是讓中國和印度多進口,讓歐美多出口。中短期看,歐美多出口無疑能生,可是中國和印度如何能靠著多進口就生呢?如果中國和印度不能多出口,他們又哪來的能力持續的大量進口呢?而歐美的生,也就難以長久了。

自由市場在當今象徵著先進的經濟模式。在自由市場裡面,人類互相競爭,用經濟的形式互相殘殺。在互相的金錢殺戮中,冀望著創造永遠的繁榮,聽起來像是緣木求魚。布朗先生說的「生」,好像開始顯現出越來越遙遠了。

新興市場這個詞的含義是甚麼?我想是因為歐美的資本家們勤奮地把本國市場佔領了之後,發現需要新的市場,否則經濟就無法增長,而且還會衰退,於是開發落後國家的市場來滿足生產機器高速運轉的需要。也就數十年時間,新興市場又已經飽和了,於是歐美國家的經濟就遇到重挫。當然作為地球村,一損俱損,新興市場國家也同時遇挫。不過把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遇挫看作是歐美經濟觸礁的後果,可能不對。尤其是中國,雖然採用了一些市場經濟的形式,可是社會文化本質上卻不是與市場經濟相配襯的一整套,所以其經濟體內部就沒有平衡過。

本來因為金融問題還是浮在面上,讓人不是一眼看到市場的容納量的問題。布朗先生提出的解決方案,撥開了附在上面的金融泡沫,讓人看清了問題的實質還是市場問題。一個100多年以前資本主義就遇到的問題。現在還是根本上存在。過去還有新興市場做擴容的空間,現在就沒有招兒了。

這個沒有新的市場就要死的世界經濟,哪裏是出路?

相關新聞
IMF:世界經濟以雙速復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世界經濟問題
本•拉登被斃  刺激世界經濟?專家說法不一
世界經濟走勢疲軟 原油收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