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遊記.水沙連紀程(鄧傳安撰,1823年)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08
標籤:

◎ 導言
清朝道光三年(1823 ),水沙連(埔里盆地)又傳出民眾違反朝廷禁令,越界入墾的事件,當時清廷視水沙連為「番地」,嚴禁外人進入拓墾。鄧傳安的職務為台灣北路理番同知,負責嘉義以北的原住民事務,接獲檢舉之後,於是率兵親自前往埔里盆地實地了解情況,他將這次的見聞寫成這篇的遊記。透過這篇遊記,我們得以一窺二百年前埔里盆地的風土民情,以及當時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問題。

原作為古文,翻譯為白話中文,以方便讀者欣賞。本文插圖為日治時期的南投老照片,以做為閱讀輔助參考。此外,清朝時期,漢人以「生番」、「熟番」稱呼原住民,已不合時宜,本文依原意翻譯,對原住民並無不敬之意,敬請讀者諒察。

鄧傳安,字鹿耕,江西浮梁人,生卒年不詳。道光元年(1821)授閩縣令,未及一年,調任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駐鹿港。先後歷任台灣知府、台灣兵備道等職務。總計台近十年,為政以興學為先,曾捐金復建鹿港文開書院。著有《蠡測彙鈔》。


水沙連(日月潭舊稱。最初,水沙連僅指日月潭一帶,清朝中葉也泛指整個埔里盆地)

(清.鄧傳安原著,Tony翻譯)

水沙連(埔里盆地)歸化的生番共二十四社,位於彰化縣的界外;朝廷禁止民眾越界私墾,除非從事與生番交易的社丁(兼通事)才能獲准進入水沙連。

嘉慶二十年(1815),現任的淡水廳同知吳性誠,曾奉令前往驅逐私自佔墾埔裏社(埔里社)的漢人,並作詩以紀錄這件事。

過七年之後,我來到彰化就任北路理番同知,掌管番社事務,讀到吳性誠所寫的水沙連詩句而大為讚嘆。這時剛好又發生熟番(平埔族)潛入水沙連開墾,官府擔心佔墾事件會涓涓不絕,勤申禁令,再三訓令禁止民眾越界私墾。

我認為若沒有親自去實地考察,則不能了解實情,更何況水沙連的美景我早有所聞,百聞不如一見,豈能因為顧慮路途遙遠而不親自跑一趟呢?然而考慮深入蠻荒,不可以沒有護衛同行,於是先停留在廣盛莊(今屬集集鎮),令各社派出隨從一百人,又加上四十名隘兵,田頭社(魚池鄉頭社村)生番也率眾前來迎接,並願意在前面領路,於是備妥弓箭戈盾等武器之後,往水沙連出發。


濁水溪上游,埔里盆地境內的原住民

過了油車坑口,山路陡峭而且狹窄,車夫抬著竹轎上上下下,彷彿轎子被繩索吊著升降。又沿溪走了幾公里,登上雞胸嶺(又稱土地公鞍嶺)。

從嶺上望社仔社的舊社,這是水沙連二十四社最靠外邊的一社;由於已被漢人占墾,生番無法阻止,已全數遷往更深山。水裏社(水里社)的頭目率領番人在雞胸嶺歡迎我。

過了土地公鞍嶺五里,沿途都是茂密的樹林。過牛澤的五里路,所經之處,都是高長的竹林,陰暗遮蔽,不見天日。然而樹林有濕氣侵人,不像一般竹林那麼蕭灑可愛。此處是這入山道路所經最為幽祕的地方,我從未在其它地方遇見過。過了滿丹嶺,抵達田頭社,景致由深幽的山林,來到平廣的田野,心情頓時開朗起來。兩個番社的男男女女都在路旁跪迎,服裝各不相同,他們看見官府來的長官,都感到歡喜,因此我在此地停留宿宿一晚。這是晚秋的季節,黃昏的山氣怡人,社丁指著兩座形狀像龜和蛇的山。我在此佇立欣賞很久。

第二天早上, 過水裡社, 望見日月潭中的珠仔山(拉魯島);藍鼎元《東征集》所敘述的水沙連島就是這裡。因為島上的番人沒有划船來等候,只好坐著轎子遊覽附近。經過貓蘭及審轆社這兩個番社,自從被漢人占墾後,番人被迫遷走,舊社已無人定居,而私墾的漢人被官府派兵驅走後,此地已成為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壤。

由審轆舊社往東行,穿過森林,走下坡路,走入坑谷中,兩山高聳對峙,多巨石,溪谷河水湍急,淺處可涉水,深處無法渡河。下令派人爬山砍樹,將倒木推下來,立即成為現成的橋樑,有如《左氏傳》記載的楚王率兵開路架橋,兵臨隨國的情景。這是因為人力眾多,所以開路容易,但也有遇到無法架橋的地方,只能坐在轎上,由人力抬轎渡河。行走於溪谷,隨河流曲折而迂迴前進,路況比油車坑還要危險。


埔里盆地(二十世紀初)

由險峻的山路來到平坦地,境界就由幽奧轉為明朗,遙遙望見埔裏社,整片都是平原,這是彰化界外,山區內最廣闊的一處平原。

埔裏社的番人及被招募來協助開墾的平埔族熟番都跪迎於道路旁。隨即邀請我到覆鼎金山山腳下的番寮休息,將此處做為招待我的舍館。

這座小山的高度不到三丈,登上去眺望,四周都景象都相同,我才明白這二十里的平坦土地,只有埔里社的番人居住而已;其餘的番社都沿著山邊定居。這片平野若能夠開闢,將可擁有一千頃的肥沃田地。

埔裏社的生番不懂耕種技術,隨便耕種,收成不好,但糧食還是充足有餘。即使埔裏社召募一些平埔族熟番來協助耕種,但熟番的耕作能力也不如漢人。如今平埔族熟番聚居在山腳下的民房有二十餘間,是利用當時漢人占墾時建造的土牆做為蔽護,再砍茅草來蓋屋頂,有簡單的生活器具,我及隨從們可以入住此處,不必宿露餐風。埔里社的番人提供了薪柴及米糧,還殺牛宰豬的招待我們。聞到生番宰殺牛豬的聲音,這景象宛如《詩經》詩句描述周朝先祖姬公劉遷移至豳地立國,設饗宴召待群臣的熱鬧情景。

隔日,以平埔族熟番做嚮導,前往勘查田地。這次熟番新入墾的田地還不到三十甲,都還沒有收成;而昔日漢人佔墾的田地面積超過十倍,都已經荒蕪。埔裏這個地方,往東可以通往秀孤鸞(花蓮),往南可連接阿里山,北邊還有尚未歸化的沙里興社(台中石岡一帶),大約位在台灣的地理中心位置,而土地肥沃平坦,彷彿內地福建省興化府的莆田縣,實在是天生的一塊美好土地,可惜仍處於國家版圖之外。漢人的人口愈來愈多,而番人的人口卻愈愈少,不知道原因何在?


日月潭湖岸的原住民聚落

我來到水沙連考察,已經看到三個番社(社仔社、貓蘭社、審轆社)化為廢墟,懷疑別的地方也有類似的情景。過了埔裏社,看見番人的村落寥落,有的還不到十戶人家。

詢問之下,才知自從被漢人占墾後,埔裏社愈為衰弱,人口愈來愈少。鄰近的眉裏、致霧、安里萬三社都很強悍,又與喜歡殺人的沙里興社往來,其居心叵測,讓鄰近的番社都感到憂心恐懼。番人的性情,喜歡貨物,而不重視土地。所以怎麼會吝惜土地而不招募熟番入山開墾,並協助他們防禦漢人呢?

我了解水沙連生番所以會招募熟番入山耕種的原因,因此召集四個番社的頭目,徵詢他們的意見,閒置的土地是否可開放給漢人入墾。由於需要透過翻譯,而能講生番語言的社丁通事、平埔族熟番之間各懷私意,互有紛爭,所以不能完整傳達我的意思。直到我遇到能講漢語的生番做為翻譯,才明白全部的實情。

眉裡等番社,所以不願意開放土地讓漢人開墾,是因為看到從前的社仔社因為招墾而導致覆滅。這個理由十分的正當。而埔裏社因人少勢孤,感受到被侵略的危機,因此積極招募熟番(平埔族)入山前來協助開墾,即使是要他們薙髮歸順朝廷,成為熟番(須向官府繳稅),也是心甘情願。這種處境實在令人同情。

這次熟番越界進入水沙連開墾,事實上是接受埔裏社生番的邀請,與昔日漢人強行越界佔墾的情況不同。只是因為熟番未經官府允許,進入水沙連開墾,將不利於官府徵用勞役,地方官員誇大且扭曲事實,向上級呈報此事。上級長官也擔心有奸民會混入熟番,趁機偷偷入墾水沙連。藏垢納汙的結果,將造成日後的衝突,因此不得不清查,並重申禁令。而我實地勘察,親身所見,與聽到的傳聞不同。

我推測熟番來此開墾,將來必定不會成功,所以不必採取昔日以強力驅逐漢人做法,只要發出公告文書,要求來此開墾的熟番,等農作收成,農事完畢之後,就必須返回本社,不得長期定居於此地。這樣就可以讓水沙連的生番感到安心,也可以對長官有所交待。何必使用武力驅趕而生出事端呢?於是在次日起程回返,前往遊覽水裏社。這一年,是道光三年(1823)。

(鄧傳安作於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Tony翻譯,摘錄自《台灣古文遊記選注》,略有修訂。)

旅記日期:2011.06.08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埔里盆地開發歷史背景簡介】

清朝時,水沙連(埔里盆地)屬於界外之地,為了避免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清廷一向採取嚴禁漢人越界侵墾。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福康安建議設屯丁制,雇用熟番(平埔族)於邊界守隘,並採屯田方式,以供給屯丁糧餉。由於擔任隘丁的平埔族人,不諳耕作,於是將屯田租給漢人耕作,因此開啟了漢人拓墾埔里盆地的機會。後來漢人侵墾的事件愈來愈多。嘉慶十九年(1814)時,爆發了嚴重的族群衝突事件。

當時郭百年等人假冒已去世的生番頭目,赴台灣府衙署請求將土地承租給漢人開墾,獲得官府同意。翌年(1815)春天,郭百年率眾入墾水沙連,先佔領漁池頭社三百餘甲墾地,繼而又佔據日月潭附近四百多甲墾地。當地原住民勢單力薄,又以為郭百年得到官府的支持,因而不敢反抗。郭百年又深入埔里社,遭到埔里社的反抗。於是郭百年的部眾攻擊埔里社,大肆屠殺,造成埔里社原住民傷亡慘重,史稱「郭百年事件」。

道光元年(1821),台灣總兵武隆阿得知此事,命彰化知縣吳性誠率兵將驅逐漢佃,並懲處郭百年,並於水沙連南北道路入口豎立禁碑,嚴禁漢人進入。「郭百年事件」事件之後,埔里社人口銳減,擔心漢人再次入侵,為了自保,於是邀請台灣中部的平埔族入山協助開墾,並藉此防禦漢人。這項行動後來遭人檢舉。府署擔心有變,於是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率兵前往水沙連實地巡視。

鄧傳安實地考查後,得知這次的入墾事件與當年郭百年入墾的情況不同。這次平埔族人越界入墾,是受埔里社邀請,因此無須採取強力驅逐,只須要求平埔族人秋收後必須返回原居地,不得長期定居於水沙連。

嘉慶時期,同樣發生漢人越界侵墾的蛤仔難(宜蘭),已於嘉慶17年(1812)設立噶瑪蘭廳,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鄧傳安實地考察之後,認為埔里盆地也應仿噶瑪蘭的做法,納入國土,設治管理。上級長官認為設治會引起紛擾,滋生事端,而未採納他的意見。直到牡丹社事件之後,在沈葆楨主張「開山撫番」的政策下,光緒元年(1875),埔里盆地才正式設立「埔里社廳」,比起噶瑪蘭廳設治,整整晚了六十年。


濁水溪上游的竹橋。


埔里盆地山谷(1902年)。


日月潭。


日月潭。原住民乘著艋舺(獨木舟)。


日治初期的南投街道(1901年)

相關新聞
基隆市.瑪陵古橋.瑪陵國小.觀魚賞桐.新萬能
陽明山.竹子湖環山步道(海芋賞花步道)
前人遊記.三條崙古道(浸水營古道)
陽明山.硫磺谷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