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談「阿拉伯之春」

人氣 3

【大紀元2012年10月10日訊】(自由亞洲電台 )10月8號在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關於世界和平的討論會上,多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和人權活動家從中東的「阿拉伯之春」談到國際社會促進民主的責任。

伊朗律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伊巴迪(Shirin Ebadi),曾經因為給政治異見人士辯護而多次被捕。針對中東的變化,她認為,現在稱「阿拉伯之春」還太早,只是讓獨裁者下台還不夠,制度不改變,可能換上另一個獨裁者。能夠帶來長久和平的是社會公正和民主。其中婦女是否得到尊重是一個重要標記。

埃及的諾貝爾獎得主、國際原子能機構前主任穆罕默德‧艾巴拉戴爾(Mohamed ElBaradel),在埃及的變革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說,其實人們都在追求尊嚴、公平、正義。這是本能。一旦走出這一步就不會倒退回去了。不是能否發生,而是遲早的問題。

艾巴拉戴爾:「『阿拉伯之春』是人們爭取自由的重要努力,是覺醒的過程,從現代奴役中解放出來。」外部一直支持獨裁者的人會不甘心,內部一直被剝奪權利的人會憤怒。在沒有經歷過民主的阿拉伯國家,現在面臨的是如何化解仇恨,通過對話達到雙贏。

他指出,雖說人類是一個大家庭,但是實踐中,國際社會卻遠遠沒有做到照顧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人類整體將面臨毀滅。

曾獲得總統自由獎章的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安德魯‧揚(Andrew Young)表示,除了選舉權,人們也要求公平的經濟權利。在突尼斯,不過是一個小販想擺攤賣東西卻遭到政府刁難,其自焚抗議引發了「茉莉花革命」。 埃及的經濟並不差,但是八千萬人口中,三千萬的生活不錯,其餘五千萬人被排斥在外。結果這五千萬人的呼聲改變了埃及。

安德魯‧揚:「和平對有錢人來說就是安全感,對窮人來說就是衣食住行。」

前中央情報局長吉姆‧伍爾西(R. James Woolsey)的建議是:要獲得和平,就需要去爭取正義。

他引用美國政治學者哈柏林(Morton Halprin)的話:「民主並不完美,也會引起各種問題,但是相比獨裁政權,出現饑荒、革命、恐怖襲擊的機會少很多。」

伍爾西說,民主制度至少能夠保證其他人的利益得到考慮和顧及。二戰之後,民主國家有二十多個,現在已經發展到一百多個。冷戰之後,蒙古這樣的國家都從部落體系過渡到民主社會,說明有多種方式實現。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作為嘉賓也出席了討論會,並闡述其和平理念。星期二晚他將在雪城大學做講演。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紫荊發自紐約的報導。

(責任編輯: 林遠山)

相關新聞
人民日報敏感時刻批判阿拉伯之春 民眾炮轟
裴敏欣:中共一黨專制還能維持多久?
CNN:為甚麼2013將是危機之年
全美學自聯關於陸文禾簽證被拒的聲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