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危機中召開十八大 改革呼聲不斷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秋云編譯報導)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之後,全球的注目眼光已移向中國,那裡正在進行的中共18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完成十年一次的權力轉換。中國在歷經前幾年經濟倍速成長後已出現疲態和危機,使各界對中國政治體制的批評和主張改革的聲音不斷,據《紐約時報》分析,就在18大舉行之際,中共資深官員已開始談論政治改革,可以想見,中共未來領導階層將不可避免面臨政改的壓力。

18大--中共危機中的重頭戲

在中共18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之際,一位政治學者李衛東(譯音:Li Weidong)在巴黎短暫停留時接受《紐約時報》採訪,他表示將飛到美國而不是中國去觀察中共十年一次權力轉換情勢,他在後來的廣播訪問中稱中國的政治仍停留在史前時期,而且是最後一個史前政治。

鄧小平1978年經濟改革後,使許多人脫離貪窮並帶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共產黨領導下幾十年的成長已累積許多問題,批評之聲已難避免,甚至有許多批評是來自受惠於中國經濟成長的人士,他們主張只有脫離共產黨的統治,才能開始處理中國面臨的貪腐、環境及人口老化問題,以確立中國走向穩定之路。

在毛澤東時代領銜的歷史學家楊繼繩也呼籲,為建立實質巿場經濟體,我們必須有實質的政治改革,未來幾年,我們應該有憲政民主體制加上巿場經濟。但香港大學中國媒體計劃的主持人錢鋼表示,在18大開幕典禮上,即將卸任的領導人胡錦濤對未來領導人發表一篇長達一百分鐘的演講中,卻一再強調重建毛時代的意識型態,毫無前衛與創新思維。很明顯的,即將上任的政治局常務委員沒有任何發動政治體制變革的口頭表示。

對中國當前政治體制發出批評者雖不傾向於整體移植西方模式,但他們希望至少能朝向更開放成更前衛的試行模式。楊繼繩表示,突破一黨專政在目前是不現實的,所以讓黨內派系在公開化及合法化的環境下競爭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財富重分配--政治改革終極目標

中共當局以注資5,880億美元的方案渡過2008年金融危機,雖曾引發西方世界對「中國模式」(即一種混合獨裁政體、計劃經濟及類似巿場經濟的模式)的稱許,但很顯然地,專制體制主導完成建設案並不具成本效益,因此,許多經濟學家現在已表示中國的投資導向、出口導向經濟模式是無法永續的,必須要轉向依賴國內的消費者,才是長久之計。

僅管資源官員已有政治改革的聲音,但要實行卻非易事,楊繼繩表示,這種經濟會使財富集中在權力階層。針對這一方面,據《紐約時報》報導分析,中共中央400位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及政治局常委的親信都與中共國營企業有緊密關聯,即使下一代中央領導人習近平有心改革,但他也明瞭必須犧牲許多週遭親信長久以來所獨佔的利益。

即使曾受惠於中國經濟崛起的民企業主也開始批評法制的不公平,一位具黨員身份在2003年因向地方居民集資而入獄的食品大廠老闆孫大武(譯音:Sun Dawu),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指稱,國家應該要開放私人銀行辦理貸款,尤其是對佃農和農村民眾,中國最嚴重的問題在農村,官員把持土地售予開發商使抗爭日益增加,土地、資金、醫療照護、教育資源也都太集中在黨員和政府官員身上。

不計成本的成長模式已毁滅環境,使近來城巿中產階層居民抗爭肆起,中共中央銀行副行長易綱在18大會議開幕日公開發言承認這一事實,他表示經過30年的發展,我們吃穿和西方已開發國家沒有兩樣,但不同的是我們的空氣和水卻大幅落後。

《紐約時報》在該篇報導的最後評論,要解決前述的種種問題,只有建立一個達到抑制和平衡的政治體制,不只嘉惠官員和親信,也要使一般普羅大眾均沾利益,而且能符合快速變遷的社會需求。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紐時:豪華墳墓凸顯中國貧富不均
中國客海外消費或成世界第一 貧富不均受關注
VOA:貧富不均威脅中國發展
網絡惡搞胡錦濤習近平「政改」路線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