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精湛的漢朝名醫 淳于意

文|胡乃文(中醫師)

(圖:新唐人電視臺)

人氣: 126
【字號】    
   標籤: tags:

淳于意是漢朝的名醫,他除了在醫學上的貢獻斐然之外,在歷史上另一廣為人知的故事便是「緹縈救父」。

漢朝的時候,淳于意曾經擔任太倉令,也頗有政績。可是後來他對醫學特別有興趣,因此拜明師學醫,只學了1年就有了奇效,3年之後對醫學的理論和實踐方面越來越清楚,幾乎什麼病都能夠治好,但正因如此,來求醫的人特別多,就不一定能夠掛得上號,以至於得罪了那些人,其中不乏在朝廷或在地方為官的人、大商人等,於是他們上書向皇帝告了他一狀,淳于意因此獲罪,要受砍掉雙足的刑罰。

緹縈救父

他的女兒緹縈便跟著他一起到了長安,並且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簡給皇帝。大意是說:假如一個人本來有改過向善的機會,就因為被砍了頭,不能復生;被割掉了足或鼻子的人不能復原,就算他要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妾願以身做奴婢,以贖父罪。

現今即使有那麼多種刑罰(光是肉刑就有那麼多種,例如:割鼻子、砍腳等),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犯罪的人呢?當時的孝文皇帝讀了她的信,便開始自省,檢討國家的刑罰。因此他重新思考法律的合宜性,於是廢除肉刑(即砍腳、割鼻子等這一類的刑罰)。由此可見緹縈做了一件非常好的好事,她不但救了父親,也改變漢朝的刑罰制度,救了後世許多人

反思現代制度與醫學

反思現今的法律越訂越多、越詳細,可是作姦犯科的人並未見減少。就醫學層面亦是如此,以前只有《黃帝內經》幾部比較經典的著作,只要通讀便可以幫人看好很多疾病;可是現在醫學所使用的儀器越來越精良,醫院也越來越漂亮,科技化越來越高,可是疾病卻也未見真正減少。這些應該都是未找出真正的問題對策,捨本逐末所致。

師事公乘陽慶 醫術進步神速

從小就愛好醫學的淳于意,雖然已經當了官,但是他仍希望在醫術上能有所提升。有一次他說:我學醫學了這麼久,也沒有長進,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後來別人告訴他,同郡裡頭有一個人叫做公乘陽慶,他的醫學水準特別高,於是淳于意便向公乘陽慶學習醫術。

公乘陽慶授予他非常好的醫書,而不是傳祕方。當時最好的醫書就是《黃帝內經》,以及扁鵲所能治的病的醫案、驗案等這類文獻,所以公乘陽慶對他說:把你過去所學的所有方書醫書都扔掉,即所謂「盡去爾方書」,意思就是一旦決定要跟我學,便一定要不二法門,我講什麼你就學什麼,不能夠再學別的東西,將別的東西都扔掉。其實在很多修煉的門派都講不二法門,亦即不可再學其它東西,學了這一門就以該門為主,其它東西都不能要。所以他就真的把以前的書都扔掉,由於他非常聽老師的話,便學習到更多、更好的醫學經驗。

淳于意放下過去所學,認真學習黃帝、扁鵲的脈書,用以學習把脈以及脈和病之間的關係;此外還有藥論,就是學習如何開藥物;也傳給他咳論等治病的書。學到這些好的醫術之後,在公乘陽慶過世的10年左右,他39歲的時候,便成為一位非常好的醫生。他所看過的病有非常多的奇效,在期間並記錄了許多醫案。

詳實醫案二十幾例 貢獻後世

古代醫生看病,不一定都寫醫案。淳于意則將所處理的醫案就其在醫學上從古到今的發展、疾病的起因、一直到將來的預後、把脈的狀況,都記錄得十分詳細。因為當時有人問他的奇驗有多少?他竟然可以講出來二十多個驗方,以及看好的病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有他所述的醫案25個)。由此可知,他幾乎對所有的病人都做了這樣的醫案。據《史記》所載淳于意的醫案有二十幾例,他用非常簡單的方法來治病,其中有幾個挺有意思的,以下略述一二。

(圖:大紀元資料室)
(圖:大紀元資料室)

*醫案一:頭痛的御史 

他曾替一個叫成的齊侍御史看病,這個御史說他頭痛,但是他一把脈就知道這個脈看起來不是那麼回事,該脈象顯示體內有疽(就是癰疽),就是身體裡頭有某個地方已經潰爛了。所以他便說:「你這個病很嚴重,很難一下子說得清」。於是他並沒有跟病人說什麼,出來後跟病人的弟弟說:「此病疽也,內發於腸胃之間,後五日當臃腫,後八日嘔膿死。(這是疽病,在腸胃之間發生的,五天後就會腫起來,再過八天就會吐膿血而死。)」淳于意知道侍御史的病是喝完酒以後入房所造成的。後來他真的如期死了。

*醫案二:牙痛的病例 

曾有一個齲齒痛(蛀牙)的病例,淳于意為他把脈後,判斷這個蛀牙得用陽明經絡針灸,於是就用灸的方法,之後再用苦參湯讓他漱口,病因而痊癒。他說這個人的病是因為他睡覺的時候常常張開口(張著嘴巴,嘴巴就會乾燥),而且他吃完了東西以後不漱口。

*醫案三:難產的女人

另外他還遇過一個難產的女人,他就以莨菪(莨菪是很毒的植物,就是現代講的曼陀羅)用酒配給她喝,就立刻生產了。後來再把她的脈,覺得脈象急躁,認為她體內還有瘀血,所以再用硝石給她吃,把瘀血化掉,病也就好了。

淳于意的把脈功夫十分精準,對病因、預後了然於胸,治病便有很好的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