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公民意識 加拿大公校私校一樣棒

人氣 10

【大紀元2012年11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加拿大公校從一年級就開始教育學生了解社會及培養服務社會的行為規範,希望學生進入社會後能成為好公民。
  
加拿大教育由省級政府負責,儘管各省的教育系統有很多差異,但他們的核心教育目標很接近。
  
由基督教智庫機構Cardus所做的一項對比調查發現,原來被認為只關心個人或少數群體利益的宗教及非宗教私營學校,其畢業生對社會的關心程度不比公校的畢業生差。

公校重視學生公民意識

Cardus的報告稱,加拿大各個公校系統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成為對經濟有價值的參與者及貢獻者,成為珍視民 主的有知識公民,參與社會及盡公民責任,有信心、負責心及自足的成年人,誠實、公正、講道德的社會成員,為和平、多元化的社會做貢獻,珍視繼續教育及終生學習。
  
安省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of Ontario)稱,教育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使他們能發揮各自潛力,成為貢獻社會的技能高、有知識、有愛心的公民。
  
反映在實際的教學大綱裡,安省公校1至6年級學生有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課程,7至8年級有歷史及地理課程。大綱稱,這兩門課程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知識及技能,以便將來能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以及相互依賴的世界成 為有知識的公民,能參與全球經濟的競爭。
  
這種教育在9至12年級變成了社會科學及人類學,包括一般社會科學、家庭研究、哲學及世界宗教;還有原住民、加拿大及世界研究。
  
張先生的兒子在公校讀小學,不時會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社區募捐活動,比如為病痛醫院等機構募捐善款。張先生說,兒子參加這些活動確實能培養出善心,也能培養與人打交道的禮貌等。

調查解開私校不關心社會誤解

加拿大的私校,包括一般私校及有宗教背景的私校。Cardus新發表的這份調查報告稱,畢業於私營天主教、福音派新教(evangelical Protestant)學校、無宗教背景的私校以及宗教家庭學校的學生,至少和公校畢業生同樣關心及參與社會。
  
該調查包括了2,054名24歲至39歲的加拿大人,其中41%的受訪者畢業於公校。報告稱,研究考慮了受訪者的家庭社會經濟狀況及宗教背景,並使用有關省分評價教育質量的標準,評價畢業生的社會參與程度。結果發現,各種非政府學校畢業生參與社會服務的比例,與公校畢業生相當,甚至更高。
  
這次的研究發現,私校畢業生與公校畢業生相比,對政治的參與程度相當或更高,其中非宗教性私校畢業生更覺得有義務參與選舉;基督教背景的私校或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學校畢業生對參與政治的感覺很高,但參與程度與公校畢業生相當,原因看起來是他們的宗教活動佔用了很多時間。天主教私校畢業生對政治的參與感與參與程度都低於公校畢業生,但原因不明。
  
基督教背景的私校及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學校畢業生的環保意識比公校畢業生明顯高,而非宗教性私校畢業生的環保意識更高。

========================
私校培養公民不含糊

這是加拿大首次做這樣的綜合性研究。Cardus資深研究員、研究總監彭寧斯(Ray Pennings)稱,該研究幫助澄清了社會對非公校畢業生的一些誤解,即認為私校只是為富人及宗教家庭的孩子設立的,教育學生參與及服務社會只能通過公校。
  
「當加拿大人談到教育系統時,他們好像覺得政府資助的教育就是全部了,非政府資助的教育很弱小,只是為了個人的興趣。」 彭寧斯對《大紀元》說,「做這項調查的起因是在一個私人教育會議上,那些教育機構想知道,他們提供的教育如何改變畢業生的生活,同時建立一個參照點,以利 於改善教育質量。」
  
私校可以自定教學大綱,但在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未來好公民方面一點也不含糊。成立於1961年的多倫多蒙特梭裡(TMS)學校,學生從18個月 到高中12年級都有。校長Glenn Zederayko對《大紀元》說,在公民教育方面,學校不但有課堂教育,還給學生很多實踐的機會。「我們希望學生能看到問題,並能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
  
理想的情況是,由學生去提請民眾注意不公的事情,同時去籌集資金解決有關的問題。他說:「我們要求學生禮貌待人,用自己想得到的對待方式去對待他人。」
  
多倫多蒙特梭裡學校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的俱樂部,3至4年級可以參加「社區朋友」俱樂部,5至6年級有「改變」俱樂部,7年級以上有「社會公 義」及「環保」俱樂部。學校還鼓勵學生自己創建項目,Zederayko說,2年前,3名該校學生去多米尼亞參與幫助當地一所學校的項目時,他們在母校的 學生、職員及家長中建立了支持,「使大家都感到好像自己也在參加他們的多米尼加之旅。」

============================
宗教學校畢業生憑良心服務社會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將來成為好公民,成為能給社會帶來益處的人。Cardus的研究發現,有宗教背景的私校畢業生,給社會公益事業捐款的機會更高,私校與公校畢業生同樣願意在社區做義工。
  
該報告稱,有來自福音派新教及宗教家庭學校的畢業生表示,主流文化對他們的信仰及價值持有敵意。「但他們繼續參與主流文化並為之作出貢獻。」
  
彭寧斯解釋說,這是來自於對一系列聲明選擇「強烈同意」或「強烈不同意」的結果。「我的估計是,很多人感到敵意,是因為他們堅信其信仰決定其對生活各個方面的理解,但主流文化對在公共場合表達信仰不以為然。」
  
他說,這種文化使得向鄰居或同事講你的宗教活動時,你有時會擔心使人尷尬,或擔心被人看小。
  
他們參與社區,做義工,向文化項目捐錢,「是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是對的,他們有一種責任感,要做一名負責任的社區成員。」 彭寧斯說,「他們遇到了一些壓力,但是,他們對甚麼是正確的那種感覺總是獲勝。」
  
彭寧斯認為,這些私校畢業生能在社區表現那麼好的原因是,私校重視社區及公眾利益教育功不可沒。他說:「與認為這些學校只重視狹窄的個人或其他興趣的成見相反,數據清楚地顯示,非政府學校的畢業生有公益心,能達到我們對教育所期望的社會目標。」
  
該研究報告稱,占學生總數8%的非公校學生,同樣具有公益心,並在為社會做出好的貢獻,制定政策的人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在多倫多蒙特梭裡學校,一名學生與一位同齡的原住民女孩合作,試圖提起社會對原住民女孩遇到的不公平待遇,並促使政府作出改變。
  
Zederayko說:「在教學大綱裡,我們將學生的行動結合在學習中,比如在學習環境時,學生就要在這方面有所行動。」
  
他說,通過學習參與,學生可以培養一種自我實現的感覺。「他們意識到,無論專注於甚麼工作,他們都可以帶來變化。」
  
現在該校的一些學生正在準備一個在萬聖節期間為食物銀行募捐食物的計劃。他們必須自己設計項目計劃,聯絡同學,並說服學校管理職員支持他們的計劃。
  
Zederayko說,所培養的這些技能,可以應用於他們將來的高等教育,或商業運作。另一方面,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會發現他們能分享才能,使整體更加強有力。「這通常就是在大學或工作場所遇到的情況。」
  
最令Zederayko滿意的一個教學計劃,是小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集思廣益,設計如何為他們自己選擇的慈善機構做推廣及募捐善款。他說:「他們學習項目管理,並體驗幫助他人的樂趣。」
  
他提到一個提倡節約水的項目,最後發展成為全校的行動,改變了人們用水的習慣,起到保護環境的重要作用。
  
「結果是,他們培養了一種自我成就感,同樣重要的是,一種感恩的心情。」 Zederayko說。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網上教學加拿大安省公校落後 私校領先
增全球意識 加拿大高校籲學生出國留學
在加拿大如何選擇私立學校
加國教育資金短缺 卑詩省教師罷工三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