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未來有醫院沒醫生怎麼辦?

作者:劉育志(現職台灣外科醫師)

人氣: 45
【字號】    
   標籤: tags:

「四大科是默默守護病人免於死亡的醫師,他們大多不是禿頭,就是白髮,如此畫面,以後又要誰來問津呢?」

「外科堪稱即將消失的行業。」

「婦產科醫師的斷層,已涉及世代責任。」

「老人翁或白髮翁來照顧小人翁,這是兒科困境與寫實,又能維持多久呢?」

「急診科醫師能待上三年,已算是奇人了。」【監察院糾正案文】

這些現象不是危言聳聽的「預言」,而是已經真實存在的景象,人力斷層正持續擴大當中。二○一二年,台灣監察院認為「行政院未能開創有利之醫療環境,致使代表台灣百年來醫學主流、也是台灣社會特殊的公共財之四大科及急診科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而對其提出糾正。

外科
外科醫師人力缺乏的狀況早就不是新聞,經過多年,狀況未曾改善,更是每況愈下。畢業後會選擇外科的學生已經非常稀有,而進入外科後能夠堅持到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的就更少了。連大型的醫學中心都招不到住院醫師,中小型醫院更是完全不可能。三十年前,想進到外科需要成績優異才能擠得進去,如今,只要有人願意報名,肯定是保證錄取。

外科醫師的數量過少,各個次專科更是困窘。全台灣執業的小兒外科醫師僅有50名左右。

兒科
台灣十四歲以下兒童約占總人口數的15%,但在醫療進步的現今,兒童所得到的醫療資源卻日漸缺乏。根據「2008台灣兒童醫療權益現況解析報告」,台灣兒科專科醫師平均每人照護1,861人,與所有專科醫師需照護的人數1,368人相較多出36%,是美國的四倍、德國的六倍。而超過三成的兒科醫師集中於台北市,台東縣、嘉義縣與離島縣市兒科醫師則不到1%,近四分之一縣市的兒科醫師平均每人照顧2,500位以上孩童,例如嘉義縣4,100餘人、澎湖縣3,200餘人。

報考小兒科專科醫師的人數由二○○二年的200餘人,降到二○一一年的90餘人。依據健保局公告全國兒科專科醫師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鄉鎮,即一百三十多個鄉鎮市地區沒有小兒科專科醫師服務,甚至部分醫院因設置小兒科成本過高,而縮減或關門。醫院裡的工作環境惡化,使得小兒科專科醫師選擇到基層院所服務的比例越來越高,二○○○年時有37.8%的小兒科醫師在基層院所服務,二○一一年則已經超過五成。能夠提供兒科完整的門診、急診、住院、嬰兒室、加護病房的醫院已經越來越少。

在交通不便的東部地區,醫療資源更加缺乏。台東地區雖然有多家醫院,卻沒有足夠的小兒科醫師來維持二十四小時急診運作。在衛生署協調之後改採「區域聯防」的形式來因應,從二○一二年八月起,該區由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以及衛生署台東醫院輪流擔起兒科急診任務。衛生署台東醫院負責周一,台東基督教醫院負責周二、四、六,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負責周三、五、日。發生急症的時候還得要先弄清楚究竟哪一家醫院有兒科醫師值班,不但讓家長無法安心,更可能威脅到兒童的性命安全。

兒童的健康照護已面臨相當嚴重的困境。

急診
急診室是醫療的最前線,為民眾提供緊急醫療,對於臨時病發或遭逢意外事故的傷患至關重要。急診醫師不但能做第一線的生命支持,更能協調各科醫師來進行後續的處理。

台灣歷年事故傷害死亡率近二十多年來有很大的改善,緊急醫療體系功不可沒。一九八八年事故傷害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約70人,二○一一年已降到每十萬人口約29人。除了在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讓死亡率竄升之外,大致是逐漸下降(如圖)。

過去的急診室往往交由內、外科醫師來輪值,為了提升急診醫療的品質,一九九七年開始有急診專科醫師的出現,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醫療照顧。

但在十多年之後,卻出現了急診醫師離職潮。

李宜恭醫師以一九九七至二○一○年健保資料庫「專科醫師申報記錄」做分析,結果顯示,當服務滿十年,急診主治醫師的退出率是一般外科的四倍、放射病理科的十倍。累積了十年的寶貴經驗後卻選擇離開,這不但是個人職場生涯的重大衝擊,更是醫界及患者的損失。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表示,全國約1,300名醫師領有急診專科執照,但實際在第一線工作的只有800餘人,以目前急診病人數量評估,至少需2,000多名急診醫師才夠。以每年七百餘萬人次的急診量估計,全台至少還缺1,000多名急診醫師。

當急診醫師退場,急診室的業務又會逐漸走上回頭路,改由內、外科醫師輪值,對於原已沉重的工作量,更是雪上加霜。

麻醉科
麻醉科應該算是醫院裡較不被民眾認識的單位之一,但麻醉科醫師的角色可是無比重要。許多手術的進行都仰賴麻醉科醫師的配合,不但需要完成半身麻醉或全身麻醉,還需要在手術中持續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並處理各種突發狀況。

台灣每年麻醉總件數約210餘萬件,其中有近160萬件全身麻醉,需要麻醉科醫師來執行。二○一一年執業麻醉科醫師僅900餘名,平均每位麻醉科醫師每年需要負責麻醉2,000台以上,使得每位麻醉科醫師需要同時照顧5間,甚至更多的開刀房,早已超出合理的工作量。更何況手術當中患者的狀況是瞬息萬變,術中出血、心律不整、血氧濃度、麻醉深度、各種藥物之交互作用、有時血壓超過200毫米汞柱,有時又會低於80毫米汞柱,時時刻刻都不能鬆懈,一人看顧多間開刀房將嚴重危害到病人安全。只要一位患者有狀況,其他的患者的安全也會同時受到威脅。

台灣麻醉醫學會表示,現在麻醉科醫師缺額多達1,000餘位,平均每四萬人才分配到一名麻醉專科醫師,因此麻醉手術死亡率是日本的十二倍,美國的二十四倍。

對於麻醉專科醫師人力不足及區域失衡之窘況,致其與麻醉護理人員位處高風險之手術環境,頻頻超時、超量及超限工作,監察院也對衛生署提出糾正。

護理人力
無論在門診、急診、住院,或是開刀房,護理人員都是讓醫院得以運轉的重要主力,也是讓患者及家屬信賴的角色。依據衛生署統計,國內領有護理證照人數為23萬餘人,但實際執業人數卻只有13萬餘人,不到六成。

而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於二○一二年調查,共一百三十餘家受訪醫院中,護理人員平均缺額率為7.2%,依回報醫院之缺額數推估,全國醫院護理人員缺額總數高達7,000多人。

因為離職率高、招募困難,護理人力缺乏的狀況逐年惡化,近年來全台各醫院因為人力不足關閉病房的狀況越來越多。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大減床,急性病床數由403床減至99床;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因缺護士,累計關閉85床;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關閉136床;嘉義基督教醫院縮減39床;聖馬爾定醫院病床數縮減32床;嘉義長庚醫院關閉116床;基隆長庚醫院關閉二區病房,約94床;台北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都關閉了數十張,甚至逾百張病床;衛生署台東醫院則撤掉60床。

除了這些報導之外,還有更多的醫院早已悄悄地縮減病房。勉強運作的便是把一個人當兩個,甚至三個人用,超時超量的工作,苦不堪言,也迫使更多護士離開護理工作。

「護理人力荒」遠比想像中嚴重許多,幾乎可以用崩盤來形容。只要沒有護理人員,醫療業務將會徹底停擺,醫院空有病床,但患者卻住不了院。

從內、科、婦、兒,到急診、麻醉、護理,一一亮起紅燈,這些皆是健康照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曾經成就了台灣傲人的醫療品質,如今這些環節卻如骨牌一般接連倒下,問題越滾越大。

當「有醫院,沒醫生;有病床,沒護士」成為事實,那「有病痛,沒地方醫」的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轉載 華成圖書《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