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污染損失增幅超GDP 專家憂民族災難

人氣 62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王量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最近公佈的《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大陸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2009年的增幅超過了當年GDP增幅;而資源產出率呈下降趨勢,僅為發達國家的1/10。專家擔心,大陸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將導致民族災難性的後果。

污染損失增幅超過了GDP

中國大陸的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日前公佈的《2009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報告》顯示,大陸經濟發展的環境污染代價持續上升,基於退化成本的環境污染代價從2004年的5118.2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9701.1億元。

與此同時,2009年環境退化成本和生態破壞損失成本合計13,916.2億元,較上年增加9.2%,約占當年GDP的3.8%,這一增幅超過了當年GDP增幅 (2009年GDP增幅官方數據8.7%)。

有關專家表示,大陸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代價還在逐年升高。

資源產出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10

報告同時顯示,大陸經濟發展直接物質投入由2006年的80多億噸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億噸,增速較快,但資源產出效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據介紹,大陸「十一五」期間資源產出率處於320美元/噸~350美元/噸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趨勢,而目前先進國家資源產出率已達到2500美元/噸~3500美元/噸,大陸的資源產出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10左右。

此前,中共官媒新華社2004年3月4日曾報導,2003年大陸貢獻世界經濟總量不到4%,而對鋼材、水泥等材料的消耗卻佔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於2004年11月發表的《九評共產黨》指出:「(中國大陸)2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搾取性的過度消耗甚至浪費的基礎之上,並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中國的GDP數字裡有相當一部份是靠犧牲後代的機會獲得的。」

環保專家認為,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恐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災難性的污染

2004年2月29日,新華社報導稱,中國大陸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中不適合人類和牲畜飲用的水占0.9%,而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

至2007年,據大陸水利部調查結果,大陸700條總長10萬公里的河流,符合飲用水標準的河段僅佔32.2%;被污染而不能飲用的河段,已佔67.8%,其中已喪失任何使用價值的河水占10.6%。

除了河流污染外,大陸的土地重金屬的污染更是觸目驚心。

2011年10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對外界稱,大陸重金屬污染土地已超過3億畝,佔了大陸耕地的六分之一。

羅錫文解釋說,在廣東,清潔土壤只有11%,輕度污染占總耕地數量的77%,重度污染占12%;在太湖流域,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了污染。

2011年12月,廣東省政協代表馬光瑜稱,據有關部門對粵北某礦區下游50多公里的調查結果顯示:水體、土壤、水稻、蔬菜的主要重金屬總超標率分別達85%、75%、82%和61%。從2005年至2009年,位於該礦區附近的某村已超過250人罹患癌症去世。

《九評共產黨》中寫道:「沉醉於眼前的高樓大廈的人們,對於越走越近的生態危機也許還茫然無知。可是一旦大自然要報復人類的時候,那對中華民族的打擊將會是災難性的。」

責任編輯:姜斌

相關新聞
王維洛:大陸GDP8%增=綠色GDP零增長
網文 : 帶污染的GDP不是成績是毒藥
鄭義:談官方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後的荒唐言論
中國「城市病」爆發  GDP與幸福感背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