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用親身經歷演繹《桃姐》

人氣 82

【大紀元2012年02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尚天綜合報導)電影《桃姐》是一部有「使命感」的電影,討論的是香港老年人問題。由於劇情貼近生活、故事感人,獲獎頗豐。《桃姐》的故事就是編劇李恩霖自家的故事,桃姐就是編劇家的傭人,她與李家建立的純真感情讓人感動。李恩霖說:「我從嬰兒開始,由桃姐照顧,後來換我照顧她,就像人生循環。」

編劇自家的故事吸引了許鞍華

李恩霖是嘉禾電影公司的製片人,也是《桃姐》的編劇和製片人,《桃姐》講的是他家的故事。桃姐去世後,李恩霖保留了桃姐房間的擺設。櫃子、箱子裡的一件件物品,讓他想起它負載的人生記憶,他把那些曾經遺忘掉的記憶,寫在了筆記本上,後來又寫成了電影劇本,找到了許鞍華。

許鞍華看到劇本用「夢寐以求」來形容自己對這個劇本的興趣,她說不僅拍,還要找大明星來演。拍攝地點、道具等一切按照李家原樣,可謂原汁原味的再現了李家的故事。

桃姐的箱子承載了人生的記憶

為李家服務了一生的桃姐於2003年突然中風,無法繼續做家務。從醫院回來後,她向李恩霖提出,要搬到老人院去住。考慮自己因為拍電影,經常不在香港,無法照顧桃姐,李恩霖隨了她的願。

李恩霖說:「桃姐對家務的要求極高,如果我找工人照顧她,是達不到她的要求的。我也不懂得怎麼照顧她,即使給她洗衣做飯,她也不會接受,她性格要強,也不習慣讓別人服侍,她會覺得自己沒用,心裏不舒服。」

去老人院前一天,李恩霖和桃姐挑選要帶去的衣物。桃姐的房間,是用陽台改成的。一張狹小的單人床鋪,房間靠牆的上方掛著一排大木櫃,裡面放著縫紉機、保溫飯盒和不再使用的器具,下面鑲嵌著一台洗衣機,床鋪對面的窗下放著兩個大樟木箱,佔了房間三分之一的空間。

箱子是李恩霖母親當年的嫁妝。打開木箱後,李恩霖驚訝地發現了裡面裝了許多他和妹妹的東西——童年的玩具、衣服、尿布,桃姐背他上街閒逛時的揹帶,給他和妹妹縫製的紅色棉襖,他在幼稚園時穿的老鼠戲服,小學時的保溫飯盒……。桃姐摸摸這個,摸摸那個,甚麼也捨不得丟。

李恩霖說:「我父母移民到美國後,箱子一直擺在桃姐的房間,我一直不知道桃姐箱子裡裝了甚麼東西,這時候我發現她珍藏著我的人生記憶和成長片段……」

李恩霖以孝子身份服侍桃姐

在老人院的三年裡,桃姐的健康每況愈下。經過治療後,桃姐病情一度好轉,結果不久後再度中風,不僅行動不便,言語表達也出現障礙。

不管工作多忙,李恩霖只要在香港,都會每週去老人院探望桃姐。每次他一進老人院的大門,熟悉了他的老人都會叫:「你乾兒子來看你了。」去老人院的次數多了,他也從護工那裏,學會了照顧桃姐,推輪椅陪她上街,餵她吃飯。

照顧了一輩子別人,桃姐很不習慣李恩霖給她餵飯。在李家幾十年,她從不上桌吃飯,總是一個人躲在廚房吃飯。偶爾和李恩霖外出用餐,她既尷尬又緊張,直到她中風後,桃姐才肯接受李恩霖餵她吃飯。

不幸的幼年讓她與李家結緣

桃姐自小家貧,父母把她送人撫養,養父又遭遇不幸被殺,養母在她13歲時把她托付給李恩霖的外祖母。桃姐和李恩霖母親同歲,感情深厚。在李恩霖母親結婚的時侯,她也一起從澳門到了香港的李家。

桃姐在半個世紀裡,她把李家當成自己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她謝絕了別人家的高薪邀請,沒有離開過。李恩霖和妹妹出生後,桃姐又承擔起照顧他和妹妹的責任。

1980年代,李恩霖父母和妹妹移民去了美國,家裏就剩下他和桃姐,除了他赴美求學、工作的十幾年外,桃姐一直是他生活的一部份。自幼飲食起居受桃姐照顧,李恩霖和桃姐感情深厚。由於母親對他和妹妹期望高,管教嚴厲,他對母親敬畏有加,不如和桃姐在一起自然、放鬆。

信仰緩解了她身體上的病痛

2006年,桃姐去世。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信仰緩解了她身體上的病痛。

李恩霖一家人信奉基督教,李恩霖小時候經常和母親一起去教會參加禮拜。桃姐因為自卑——不認識字,不能讀聖經唱讚美詩,一直拒絕和他們去教堂。直到她後來心臟病發作,在李恩霖母親的鼓勵下,才受洗成為基督教徒。

李恩霖說:「她住在老人院時,我曾帶牧師和教友一起去探望她,在精神上給她很大安慰;她最後居住的老人院,也是香港基督教團體開辦的,使得她能夠繼續參加禮拜和禱告。」

(責任編輯:伊萍)

相關新聞
《桃姐》入圍威尼斯  華仔童年照搶眼
黃浩:《桃姐》細訴中華文化價值觀
影帝劉德華:《桃姐》的意義在於簡單生活
《桃姐》葉德嫻獲獎不斷  被封影后殺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