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官富民窮是中國經濟失衡根源

劉孟奇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16日訊】中國的貿易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從2007年的8.8%高點收窄至2011年的2.6%。由於中國貿易順差從2003年到2007年的飆升,以及因此造成大量資本流入美國,而美國卻用以融通財政赤字與不必要的住房建設,是造成上一波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國際間對於中國貿易順差占GDP比重的降低趨勢,當然表示樂見。

不過,最近美國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與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卻先後有專家撰文警告,中國經濟的國際收支再平衡其實是以國內經濟的失衡加劇為代價,而「國富民窮」與嚴重的所得不均正是問題的根源。

簡單地說,巨額貿易順差是出口遠大於進口所造成,中國要降低貿易順差,明顯需要增加進口,而這或者是增加消費上的進口,或者是增加投資上的進口。由於中國私人消費占GDP比例一直被公認為過低,而建立在最終產品消費需求疲弱上的過度投資是不可持續的,因此較好的劇本,顯然是看到中國的消費占GDP比例能夠上升。這對於提升人民生活水準當然也是好事,否則經濟成長的果實會變成只是「看得到,吃不到」。

但是,中國國內經濟的調整情形卻背道而馳,反而是投資占GDP比重越來越高。從2007年到2010年,這個比重從41.7%大幅升至48.6%,上升了近7個百分點。在全球範圍內,投資占GDP比重通常穩定在22-24%左右。因為投資最終還是必須由消費來加以消化,幾乎占了GDP快一半的投資,顯然是違約危機四伏的。

為何會消費不振卻投資飆高?在一方面,「國富民窮」與所得不均惡化的結果,使得一般老百姓的消費水準提升不易,而且還要承受被投資拉動的高物價上漲壓力。在另一方面,壟斷金融行業與主要產業的政府卻可以控制利率、浮濫批准基礎設施項目、抑制原材料與能源價格來向投資熱潮火上加油,也難怪投資率成了脫韁野馬。

要解決中國消費與投資比重之間的嚴峻失衡問題,首先必須改變「官富民窮」的情形,將更多的財富從政府與國有企業向家戶消費者轉移。金融體系也需要改革,既要能控制地方政府與國營企業的浮濫投資,同時又能讓真正有需要的民間企業家能從金融機構獲得所需資金,而無須先努力儲蓄才能投資。但是這些在收入分配、公司治理、金融體系上所需的改革,卻會迎面挑戰中共的專制權力與壟斷利益,這也是要調整中國經濟失衡最困難的地方。

相關新聞
劉孟奇:「虎頭蛇尾」的中國股市意味著甚麼?
劉孟奇:惠譽警示中國銀行體系將發生危機
劉孟奇:摧毀公民監督,反貪只是空談
劉孟奇:中華電信要傳送善的信號,還是惡的信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