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杏林名家 】 醫聖張仲景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人氣: 119
【字號】    
   標籤: tags: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著作《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後仲景被奉為「醫聖」,甚至有廟供奉香火。仲景與譙郡華佗、侯官董奉齊名,並稱「建安三醫」。

張仲景事蹟始見於《宋校傷寒論序》,據此,他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稱為張長沙。東漢末年,疫病幾次大流行。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當時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羅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傳染病。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張仲景族人200餘口,建安年間10年裏因患疫症死亡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者占十分之七。張仲景對此感觸良深,同時又憤慨醫家的無能,有感而發:「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各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扁鵲、倉公無以加也。」這可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漢書藝文志》中,將漢朝之前的醫學典籍總結為為重視經絡針灸的醫經派,與重視本草湯液的經方派二者;這兩大傳統的發展,構成了漢之前的中醫體系。醫經派的主要著作《黃帝內經》,傳統上認為是《傷寒雜病論》成書的主要依據,後世醫者也多援引內經以發明傷寒論微旨。如清朝《醫宗金鑑》〈傷寒論註序〉:「《傷寒論》,後漢張機所著,發明內經奧旨者也,並不引古經一語,皆出心裁,理無不該,法無不備,蓋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

但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以及近代從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漢晉以還,諸名醫輩,張機、衛汜、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湣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於規矩也。」「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從陶宏景的話中可得知,《傷寒雜病論》中所使用的方劑,主要援引自已失傳的《湯液經法》,這也是張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據。

《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証論治的基本法則,按外感熱病的証候創造性地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症候和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個辨証綱領,以六經來分析歸納疾病的產生、演變和轉歸,以八綱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進而作出診斷,然後論治,即制定治療法則,依法立方,依方用藥。《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複,實載方269個。用藥擴大到170餘種,劑型亦有創新,計有湯、丸、散、膏、酒、洗、浴、熏、滴耳、灌鼻、吹鼻、灌腸、陰道栓、肛門栓等,並外用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吹耳諸法。

張仲景的著作在中醫領域內影響深遠,遠自晉朝王叔和,唐朝孫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葉天士、吳鞠通,無不是由鑽研仲景學之後,才能卓然成家。歷代註解傷寒論者,不下數十家,各有見解,這也推動了中醫思想的不斷進步。至明清時,傷寒論中的方劑,被尊為「經方」,影響遠被朝鮮、日本。《傷寒雜病論》成為醫家必讀之書,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珍寶,中外研究者逾千家,研究專著千餘種,並形成寵大的「傷寒學派」;直至現在也是學中醫者必背、必讀之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