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澳在家只說英語的人口下降

【大紀元2012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吳宇墨爾本採訪報導)澳大利亞統計局(ABS)於2012年6月21日發布了2011年人口和住房數據普查。最新公佈的人口和住房數據表明, 在澳大利亞的家庭中講著超過300種不同的語言。只有76.8%的澳大利亞人在家只說英語。在維州,有23.1% (1,235,435) 的人在家中使用英語之外的260種不同的語言,2006年的統計是20.4% 的維省人在家中講240種不同語言。

在家只講英語的人更少了,這是有益的事嗎?我們是否需要鼓勵在家只講英語還是多講母語?為此記者採訪了數位政界和社區的人士。

墨爾本市市長多爾(Robert Doyle)。(網絡圖片)

墨爾本市長:許多家庭講其它語言是自然的

墨爾本市市長多爾(Robert Doyle)認為,因為有33%的墨爾本人在海外出生,自然而然的,這裏將會有許多的家庭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

他認為人口普查為我們提供了一張重要的自拍照,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在幹什麼,我們信仰什麼。
他說,「墨爾本有一個讓人驕傲的多元的文化社區,我們通過各種節日、活動,以及像Little Bourke Street上的唐人街一樣的文化區來慶祝我們文化的多元化。」

他並且表示可以用很多的方式來支持那些選擇墨爾本安家立業的人,和歡迎從世界各地來的學生們來到我們這個非常棒的城市。

Boroondara市市長伊茨(Heinz Kreutz) 。(網絡圖片)

Boroondara市市長:母語能強調我們的身份

獲得語言學博士學位的Boroondara市市長伊茨(Heinz Kreutz)認為這個論題很有意思,他的觀點是反對在家多講英語而少講母語。他認為應該讓我們的多元文化更加豐富我們的社區,讓我們的母語能強調我們的身份,同時也讓英語幫助我們更好的與其他人溝通。

伊茨還在莫納什大學的語言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他說:「我有德國背景,像其他許多澳洲人一樣,我有著雙語的生活。在家,我說德語。在工作中還有在市議會中 我說英語。我覺得能在閱讀、寫作還有發言中用兩種語言很榮幸。我熱愛澳洲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它讓我們這些移民們能自由的表達自己。」

他認為2011年度的人口普查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它再次證實了大家已經了解到的——我們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和互相理解的。他說,「也因為我們文化和語言的多元化,創造了我們靈活以及開放的思想。」

他還說Boroondara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城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在海外出生,很多的居民在家會說除英語外的其它語言。

前澳亞民族電視台台長鄭毅中先生。(網絡圖片)

鄭毅中:在家不講母語,何時才講母語?

前澳亞民族電視台台長鄭毅中先生說:「現在澳洲推行多元文化,語言是多元文化之重要一環,在家不講母語,講英語,那麼什麼時候才講母語,難道在參加多元文化節目時才講母語嗎? 」

他認為英語是主要工作及交際的工具,如果你已經掌握到講英語的基本水準,就不用擔心在家講不講英語的問題。 他說,「我認為在家應該講母語,不用講英語。」

維省北區的省議員珍尼.邁克庫司女士。(網絡圖片)

北區維省議員:澳洲人獲益於語言多元化

珍尼.邁克庫司(Jenny Mikakos)是維省北區的省議員。她認為有著不同背景的澳洲人受益於會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她說,「澳洲人保留他們祖先的語言不僅僅是因為文化的認同感,很多的研究也顯示,學習其它的語言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英語。」

她還認為,經濟全球化要求我們的公民會說多種語言,特別是會我們主要的貿易夥伴所說的語言。

她同時還讚賞多元文化,她說,「作為澳洲人,我們為我們國家文化和宗教的多樣性而驕傲,我們為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們為澳洲的發展做出了這些獨特的貢獻而驕 傲。 如果我們能允許人們在這樣廣泛的社區里保持他們文化的特性,不管是作為個人還是社會,我們都會受益良多。每年舉辦的各種節日和活動,讓所有的維省人一起相 互分享不同的文化傳統,並且增進相互間更深的了解。」

維省上議員康百珍女士。(網絡圖片)

維省上議員康百珍:英語和母語同樣重要

墨爾本東區的維省上議員、省議會的「友台協會」共同主席康百珍(Jan Kronberg )女士表示,對於那些在家講母語的人士,通過既學習講英語,又學習他們的母語,以提高他們的語言技能,是有明顯益處的,並可以增加他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 還可能有助於消除一些新移民的「外人」感。

她表示注意到一些年齡大的移民是在其出生地受的教育,在澳洲一直沒有獲得工作機會。他們中個別人被社會孤立開了,感到很孤獨,尤其是婦女。她在這個領域的工作,使她認識到個人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是多麼重要。

(責任編輯:陳明)

相關新聞
調查發現:澳洲技能高教貸款手續太繁雜
專家呼籲 澳洲父母關注孩子上網安全教育
澳眾議院兩票優勢通過難民境外審理法案
澳洲昆省政府將裁員3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