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青楊:微博時代是誰「在給這個國家挖坑」?

風青楊

【大紀元2012年07月18日訊】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17日發表微博:「什麼是好官員?親民廉潔都是吧。但作為媒體人我要說,官員不向媒體隱瞞消息,尤其是主動披露本部門壞消息,他就是好官。官員如果隱瞞壞消息,壓媒體沉默,就不是好官。如果官員硬說他的部門出事了,老百姓上街了,是媒體報導造成的,那他就是昏官惡官。信息公開任重道遠,信息隱瞞就是給這個國家挖坑。」恐怕胡總編也不得得承認,現在正在「給這個國家挖坑」的官員還有很多,因為他們都不瞭解新媒體時代下封鎖消息意味著什麼!

傳統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的處理模式 

傳統媒體時代,當群體性事件發生時,當地政府的「第一反應」都差不多:無非是民眾「非正常上訪」、「少數人的挑動」、「不聽勸阻」、「散佈謠言」、「阻斷公路交通」、「打砸破壞」等等;而政府則是「高度重視」、「保持冷靜克制」、「做群眾思想工作」、「教育引導群眾認清案件真相」、「堅決打擊為首犯罪分子」等等。網友們對這一套標準官話可說是「耳熟能詳」了,沒有多少人會真正相信它,因為這套官話裡沒有提供最關鍵的和有價值的信息。

而且幾乎所有的群體事件,政府「第一反應」中的「少數人的挑動」,要「堅決打擊為首犯罪分子」之類的詞語,其「潛台詞」就是要「抓人」。地方政府官員都傾向於延續「尋找敵人」的專政思維,簡單粗暴地「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使用諸如「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眾」、「黑惡勢力幕後指使策劃」、「有敵對勢力參與」等詞句來匆忙定性。在這方面,政府總是表現得態度堅決、動作非常積極。

貴州「甕安事件」、雲南「孟連事件」以及甘肅「隴南事件」,事發之初,都能看到這樣的「定性怪圈」。面對危機,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化解矛盾,而是上升到「政治高度」,對事件超前定性,把群眾利益訴求「泛政治化」。在它們的描述下,群體事件都是「平地起風波」,都是屬於「突發事件」;民眾都是些「無厘頭」、起鬨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亂的貨色;政府則是「仁至義盡」之至。可是,在如此「仁義」的政府治下,卻有那麼多「不明事理」的「好事之徒」,豈不是咄咄怪事嗎?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的製造者和傳播者

長久以來,有關部門習慣「事故處理完了」再說,這種封鎖消息,內部處理的事件處理方式,在信息不發達,而且組織和政府對社會能夠全方位控制的年代,也許是適用的,也許可以保全政府的臉面。但是,在資訊和通訊工具如此發達的今天,時代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大眾麥克風時代,任何事實真相借助手機拍照、微博傳播,都能在第一時間傳達到千家萬戶。特別是在微博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已經不是以天計,甚至不是以小時計,而是分秒都有信息在傳播,這已經是無法阻擋的社會潮流。

在如今的微博時代,謠言和真相在信息中賽跑。如果沒有權威的消息及時發佈,老百姓伴著謠言過了一天又一天,口口相傳、短信相傳、電話相傳、網絡相傳,接收的真假混雜、「小道消息」就會迅速傳播,因為人人都擁有傳播渠道,「小道消息」的傳播速度更是驚人。為什麼?因為,「小道消息」傳播的內容,往往也是民眾「關切」的內容。而對付這些「小道消息」,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回應,可是地方政府卻好像總是活在傳統媒體時代。

微博時代:謠言與真相在時間下賽跑

一般來講,謠言止於真相,真相源於透明。在遇到突發性事件時,公眾首先會尋求政府所提供的權威信息,如果政府傳播渠道處於沉默狀態,那麼人們就會轉向互聯網等媒體,尤其是這一個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攝像頭,個個都有麥克風,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引發公眾關切,瞬間就會形成輿論場。這個「場」容不得你慢慢研究、遲遲權衡,只有在「速報事實、慎報原因」的迅即應對下,才能第一時間讓輿論「安心」。

突發事件中,各色信息往往蜂擁而出,公眾在篩選與甄別的時候,因為找不到權威出處,無從下手,只能遵從「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自保邏輯,將事態想像成更為惡劣、驚悚、不堪的一面。因為恐慌,是人對自身所處環境不確定性或危險性的正常心理反應,真實信息的刻意掩蓋和不及時發佈,可能維護一種看似安定的局面,但這是一種「無知的鎮定」。恐慌是人面對不利信息的正常反應,政府實際上無法控制。

原雲南省委新聞發言人伍皓說過,「一壺已經燒開的水,如果還使勁捂著蓋子,結果只能是連壺底都被燒穿;而蓋子一揭,儘管有可能會燙著自己的手,但沸騰的民意也就會變為蒸汽慢慢消散。」為什麼要封鎖各種消息和各種不同觀點?無非是怕人民知道什麼事情、或知道某些觀點。人民聰明些,這到底有什麼可怕呢?其實,若是一個襟懷坦蕩的政府,若是一支踏實苦幹的幹部隊伍,他們最不會害怕的,應當就是「事實」了。

(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風青楊:中國還有沒有「朋友」?
美總領館微博「轉世」連被封 發言人稱新浪是流氓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美國簽證不難辦
風青楊:中國的年輕人為什麼不幸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