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青杨:微博时代是谁“在给这个国家挖坑”?

风青杨

【大纪元2012年07月18日讯】 《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17日发表微博:“什么是好官员?亲民廉洁都是吧。但作为媒体人我要说,官员不向媒体隐瞒消息,尤其是主动披露本部门坏消息,他就是好官。官员如果隐瞒坏消息,压媒体沉默,就不是好官。如果官员硬说他的部门出事了,老百姓上街了,是媒体报导造成的,那他就是昏官恶官。信息公开任重道远,信息隐瞒就是给这个国家挖坑。”恐怕胡总编也不得得承认,现在正在“给这个国家挖坑”的官员还有很多,因为他们都不了解新媒体时代下封锁消息意味着什么!

传统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模式 

传统媒体时代,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都差不多:无非是民众“非正常上访”、“少数人的挑动”、“不听劝阻”、“散布谣言”、“阻断公路交通”、“打砸破坏”等等;而政府则是“高度重视”、“保持冷静克制”、“做群众思想工作”、“教育引导群众认清案件真相”、“坚决打击为首犯罪分子”等等。网友们对这一套标准官话可说是“耳熟能详”了,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相信它,因为这套官话里没有提供最关键的和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几乎所有的群体事件,政府“第一反应”中的“少数人的挑动”,要“坚决打击为首犯罪分子”之类的词语,其“潜台词”就是要“抓人”。地方政府官员都倾向于延续“寻找敌人”的专政思维,简单粗暴地“扣帽子、揪辫子、打棍子”,使用诸如“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不明真相的群众”、“黑恶势力幕后指使策划”、“有敌对势力参与”等词句来匆忙定性。在这方面,政府总是表现得态度坚决、动作非常积极。

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以及甘肃“陇南事件”,事发之初,都能看到这样的“定性怪圈”。面对危机,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努力化解矛盾,而是上升到“政治高度”,对事件超前定性,把群众利益诉求“泛政治化”。在它们的描述下,群体事件都是“平地起风波”,都是属于“突发事件”;民众都是些“无厘头”、起哄架秧子、唯恐天下不乱的货色;政府则是“仁至义尽”之至。可是,在如此“仁义”的政府治下,却有那么多“不明事理”的“好事之徒”,岂不是咄咄怪事吗?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长久以来,有关部门习惯“事故处理完了”再说,这种封锁消息,内部处理的事件处理方式,在信息不发达,而且组织和政府对社会能够全方位控制的年代,也许是适用的,也许可以保全政府的脸面。但是,在资讯和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麦克风时代,任何事实真相借助手机拍照、微博传播,都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在微博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不是以天计,甚至不是以小时计,而是分秒都有信息在传播,这已经是无法阻挡的社会潮流。

在如今的微博时代,谣言和真相在信息中赛跑。如果没有权威的消息及时发布,老百姓伴着谣言过了一天又一天,口口相传、短信相传、电话相传、网络相传,接收的真假混杂、“小道消息”就会迅速传播,因为人人都拥有传播渠道,“小道消息”的传播速度更是惊人。为什么?因为,“小道消息”传播的内容,往往也是民众“关切”的内容。而对付这些“小道消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回应,可是地方政府却好像总是活在传统媒体时代。

微博时代:谣言与真相在时间下赛跑

一般来讲,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透明。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公众首先会寻求政府所提供的权威信息,如果政府传播渠道处于沉默状态,那么人们就会转向互联网等媒体,尤其是这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头,个个都有麦克风,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引发公众关切,瞬间就会形成舆论场。这个“场”容不得你慢慢研究、迟迟权衡,只有在“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迅即应对下,才能第一时间让舆论“安心”。

突发事件中,各色信息往往蜂拥而出,公众在筛选与甄别的时候,因为找不到权威出处,无从下手,只能遵从“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自保逻辑,将事态想像成更为恶劣、惊悚、不堪的一面。因为恐慌,是人对自身所处环境不确定性或危险性的正常心理反应,真实信息的刻意掩盖和不及时发布,可能维护一种看似安定的局面,但这是一种“无知的镇定”。恐慌是人面对不利信息的正常反应,政府实际上无法控制。

原云南省委新闻发言人伍皓说过,“一壶已经烧开的水,如果还使劲捂着盖子,结果只能是连壶底都被烧穿;而盖子一揭,尽管有可能会烫着自己的手,但沸腾的民意也就会变为蒸汽慢慢消散。”为什么要封锁各种消息和各种不同观点?无非是怕人民知道什么事情、或知道某些观点。人民聪明些,这到底有什么可怕呢?其实,若是一个襟怀坦荡的政府,若是一支踏实苦干的干部队伍,他们最不会害怕的,应当就是“事实”了。

(作者博客)

相关新闻
风青杨:中国还有没有“朋友”?
美总领馆微博“转世”连被封 发言人称新浪是流氓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美国签证不难办
风青杨: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不幸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