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人日子再苦也不會苦政府

人氣 16

【大紀元2012年07月21日訊】7月14日,溫相在四川成都市主持召開五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說,「目前我國經濟增速仍在預期目標區間內,但經濟還沒有形成穩定回升態勢,經濟困難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於是國內媒體競相報導各地行政長官表態:「政府機關要帶頭過緊日子」。

無論從中國政府的歷史行狀還是現實表現,這句「政府帶頭過緊日子」都是個世紀大忽悠,這有以下事實為證:

一是這話政府說過不止一遍。往近裡說,2009年中國也噪動過一陣要壓縮行政開支,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但接著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官員的腐敗上了一個台階。自2009年以來,政府主導的5萬億投資和地方政府銀行配套的10餘萬億投資,其中的20-30%其實已經流入了大大小小的貪官以及各類代理人的口袋,各地上億元的貪污腐敗大案層出不窮。

二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早在2006年通脹開始之後就過上了緊日子,此後這幾年,中產的底層(大城市每月4,000元,二線城市每月3,000元),都開始過上了緊張拮据的日子,不少中產開始擔心自己甚麼時候「破產」。政府此時就算真開始節支,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帶頭」。

三是中國這個政府早就成了自我服務型的自利型政治集團,一向是先天下之樂而樂,在沒有傾巢之覆這等大難臨頭之時,要它一下改弦易轍還真不可能。

根據中國國內媒體歷年報導,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現在這個中國政府堪稱世界上最昂貴的政府。GDP總量號稱世界第二,這政府就從裡面切走了三分之一多。這可不是我信口雌黃,有以下研究為證:宏觀稅負有三種統計口徑。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小口徑」;財政預算內收入占GDP的比重是「中口徑」;政府全部收入占GDP 的比重是「大口徑」宏觀稅負。中國政府從來只對外公佈「中口徑」,說它的財政收入只佔GDP的20%左右。但中國政府刻意漏算了稅收之外的其它幾項:預算內收費、預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把這些統統加總起來與GDP相比較,才是真正的「宏觀稅負」。根據前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的說法,中國大口徑宏觀稅負達到35%的水平。

這麼多錢拿去幹甚麼去了呢?從2003年開始,國內就有經濟及財稅專家明確地將中國財政命名為「吃飯財政」,據周天勇研究,中國財政收入的44%用來養了5,000萬公務員。儘管近20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遠高於GDP增速,但公務員每年據說新增100萬人。因此,國家財力增長的大頭只能用於滿足「吃飯」和「養人」。在很多地區,新增財政收入約有80%以上用於人員經費,成為「吃飯財政」。相對於目前中國 13億6千萬的人口, 官民比例已經變成每27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財政供養人員」(26:1)。按照8萬億財政收入的44%平均分配在這5,000萬的「財政供養人員」上,平均每人年供養金是 70,400元人民幣。據統計,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人民幣,同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財政供養金」是城鎮 人均收入的6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0倍!

如果公務員群體切去的蛋糕只是上面這塊還罷了,切給他們的蛋糕還有另一塊。

中國政府還有一種開支,即包含「公務接待費」(吃喝宴請的官稱)、公車、「因公出國(境)費用」(旅遊的官稱)這三項在內的「三公消費」。三公開支到底有多少?因為列在財政部的3號帳本裡,這帳本又從不公開,於是大家就只好根據從各種渠道彙集的信息,算出一本大致的帳:2006年是9,000億(約占當年全國財政收入的30%左右),2009年全國「三公消費」高達 1.9萬億元,占行政開支的60%(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在央視《新聞1+1》節目中透露)。

上述是養人,再來算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據說中國財政總支出中,行政管理成本幾近五分之一。以2006年為例,當年中國行政成本占總支出比例為18.7%,而日本僅為2.4%、英 國4.2%、韓國5.1%、法國6.5%、加拿大7.1%、美國9.9%。中國如此高昂的成本養出來的政府辦事效率又如何?據安邦諮詢公司的研究,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政府的行政效率排名倒數第五。

溫相說,經濟困難還會持續一段時期。依我看,中國經濟的風光日子已經不再,困難日子還只是剛剛開始,因為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的最大阻力其實就是現政府。

中國經濟過去依靠的所謂三駕馬車,投資一項中,外資投資不可能繼續增長還會下降,民間投資也不可能,政府投資只會繼續扭曲經濟結構。外貿目前正以每年20%的速度在下降。目前能夠依靠的就是「內需」這一駕馬車了。

2012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消費拉動6.2個百分點,達到了自1994年以來最強勁的狀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達到了77%,上升到了198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但且慢高興,據魯政委分析,這消費不是經濟學界期望的「居民消費」在增加,而是「政府消費」在上升。自 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消費在最終消費中的占比幾乎每隔10年就要上一個台階:80年代穩定在21%~23%;90年代上升至 24%~25%;2000年~2010年進一步提高為26%~27%;2011年已爬上了28%。政府消費往往對應著政府機構和人員的擴張(維穩的需要就是人員擴張的重要來源),由此導致政府對經濟管制的過分擴充,管制越多,政府部門就越龐大,需要養的人也就更多,由此在GDP這塊蛋糕中切去的份額也就越大,最終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體制內的經濟收益、福利、穩定性及各種特權,與體制外的無權狀態及日益被壓縮的生存空間相比,二者之間已經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只要目前這個毫無外部監督、自我約束完全失靈的政治體制繼續下去,這個自我服務型的自利性政府會讓自己過緊日子嗎?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轉自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陳樹慶:中國政府是否有權力剝奪中國公民的國籍權利?
胡少江:經濟下行壓力迫使中國政府放棄結構調整努力
黑客組織盯上中國政府網
菲南國中國  政府叛軍各自表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