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火之戰車》精神 激勵奧運選手拚搏

人氣 5

【大紀元2012年07月31日訊】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精彩紛呈,從田園風光到工業革命,再到英國本土特色的展示,開幕式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一片喧囂之後,著名的倫敦交響樂團奏起了令人心潮澎湃的電影《火之戰車》的主題曲,加上「憨豆先生」的同場獻藝,將開幕式推向了高潮。

《火之戰車》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角以哈羅德‧亞伯拉罕和埃裡克‧利德爾兩人為原型。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1919年。英國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他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的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而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的青年利德爾。他的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於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這場意志創造奇跡的比賽,十分激動。他熱切地請求一位意大利職業教練指導他練習。

1923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利德爾和亞伯拉罕在跑道上相會。利德爾獲得冠軍,亞伯拉罕則落後他兩碼的距離。亞伯拉罕的女友安慰他下次定能超過利德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意大利教練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拚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

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因為星期天是安息日,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退出比賽。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親赴巴黎督戰,領隊懇切地要求最有希望獲得百米金牌的利德爾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利德爾回答說:「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的400米選手林賽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在最短的時間內刻苦鍛煉耐力。比賽時,利德爾不僅奪得400米賽冠軍,而且還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

參加短跑的亞伯拉罕雖然沒有遭遇利德爾,但他的對手全是美國的短跑名將。不過亞伯拉罕這時已經領悟到,面前的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決賽,終於奪得了冠軍。

製片人大衛‧波特納姆最初發現了這個故事。1977年,他因病躺在位於洛杉磯租來的房子裡,當時他從書房裡隨手拿出一本書,想隨便翻翻。結果他看到了關於利德爾的傳奇故事。後來他又發現了亞伯拉罕的故事。兩人的背景、宗教信仰、性格及跑步動機都有極大不同,卻都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

波特納姆說,「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裡,很久以來,我一直有種感覺,我對那些不選擇謀利途徑的人,愈來愈感興趣。」於是他找到了劇作家科林‧韋蘭特。「在科林‧韋蘭特的劇本中,有些地方是頗具英勇氣息的,」大衛‧波特納姆說,「他經常能很順利的將劇情帶向高潮,但卻以極巧妙,而不會讓人覺得做作的筆法來描述英雄的事跡。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於是我將資料交給他。」

這部拍攝成本低、題材古老且英國味十足的影片,在1981年第54屆奧斯卡獎的評選中爆出了冷門,戰勝了當時呼聲很高的美國影片《赤色分子》 、《金色池塘》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創作劇本、最佳作曲和最佳服裝四項獎。

《火之戰車》之成功,可以說是給當時困難重重的英國電影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英國政府準備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資助英國片的拍攝。《火之戰車》無疑標誌著英國電影復興的開始。

本片在電影史上有一個獨特的顯著標誌:電影音樂要比電影本身出名得多。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組圖:倫敦奧運賽程精彩瞬間7/29 (一)
組圖:倫敦奧運賽程精彩瞬間7/29 (二)
組圖:倫敦奧運賽程精彩瞬間7/30 (一)
組圖:倫敦奧運會八大聚焦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