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從農產品進口暴增看糧食安危

晴朗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8月11日訊】7月23日,海關總署發佈上半年中國糧食進口4085萬噸,同比增長41.2%;進口玉米240萬噸,同比增長6535%。今年前4個月的玉米進口量相當於去年全年水平。進口增速較大的還有油料、食用油等。

中國需要進口農產品並不是新問題,從1949-2002年的53年間,只有23年是糧食淨出口國。不過,糧食自給率一般都保持在95%以上。情況發生變化的是近十年。糧食淨進口呈快速增長走勢,2009年與2003年相比,年度淨進口增加了4841萬噸,年均增長112.6%。糧食自給率降到90%左右。中國由農產品國際貿易順差國變成了逆差國,對國際農產品貿易的依存度不斷加深。

糧食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的原因在於自然資源不足。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約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只有進口糧食,才能彌補土地和淡水資源的日趨短缺。如果將進口的大豆和食用油按國內單產和出油率計算,大約相當於近7億畝的播種面積。也就是說,在大豆進口急劇擴張的背後,隱藏著日益嚴重的糧油爭地矛盾。

此外,大豆等農產品的進口依賴,且數量膨脹,有諸多後果。首先,它導致國內油料作物種植面積萎縮和滑坡;其次,導致世界市場價格飛漲。加上今年美國旱情因素,國際大豆價格6月以來已經上漲了近30%。8月1日,中國主要港口進口大豆分銷價格為每噸 4600-4800元,比幾天前上漲100-200元。目前的食用油漲價正是因為花生、大豆等原料價格上漲所致。第三,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給國內穩定價格總水平和宏觀調控帶來困難。第四,大豆加工企業生存困難。大豆等農產品從進口、加工,到銷售等多個產業環節均被外資所控。

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是否會繼續糧食淨進口直線增加的態勢?在過去8年間,雖然糧食持續增產,但是並沒有緩和農產品進出口的逆差局面。糧食市場價格上漲,個別地方甚至出現搶購。從需求角度看,人口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會引起糧食消耗量呈剛性增長。現在中國的糧食年消耗量已超過6億噸。按照現有口徑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以1998-2010年糧食年消費消耗增長速度計算,到2020年糧食年消費消耗總量可能要突破6.5億噸。對照糧食中長期規劃,那時糧食的生產能力只有5.5億噸,產需缺口1億噸。

立足國內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項基本國策。面對進口高漲局面,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這樣的情況威脅了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要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保護耕地;另一種認為,狹隘地排斥農產品進口,拿出更多土地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消費需求,反而增加了糧食供給的不安全感。入世以來中國的重要糧食品種,特別是口糧自給率並沒有明顯下降。糧食安全的底線是基本守住的。
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要進口農產品,而在於,農產品產需缺口是怎麼產生的?它當然和中國的「GDP主義」相連。佔用農業用地,過度開發房地產,得不償失。在當前GDP增速乏力的情況下,城市化又被當作了最大的內需。官方誓言要從現在50%的城市化率擴大到80%。如果繼續沿著以往開發的路子走,那麼,對於中國耕地的破壞將慘不忍睹,農產品進口依賴也將成為常態。所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談何容易。因為增長方式是制度的產物。至於進口,其前提應當是立足於國際分工,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農業資源、兩個市場,確保食物安全。

說到底,真正的困局是農產品進口的背後有著諸多利益集團,比如進口商。毫無疑問,政府也深陷其中。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新聞
澳參議員:與中國糧食交易恐有損澳洲主權
陸1成耕地汙染  糧減百億公斤
中國農業部:儲糧不當 年損500億斤
糧食安全 美等先進國家最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