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理財產品巨虧44% 大陸銀行理財呈亂象

人氣 116

【大紀元2013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綜合報導)2012年底至今,中國大陸銀行理財產品被曝亂象紛呈,許多客戶被忽悠或者不知情的被騙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導致最終虧損巨大。繼華夏銀行理財產品無法兌付之後,最近又曝出工商銀行一款理財產品導致客戶虧損近半。

工行理財產品巨虧44%

據《理財週報》報導,最近,工商銀行(簡稱工行)一款名為「2007年第1期基金股票雙重精選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產品再度成為中資銀行虧損幅度最大的產品。自2007年成立以來,一直沒有盈利,截止今年1月21日,虧損幅度更高達44%。

據稱,該款募集規模為100億人民幣的理財產品投資標的是中融信託的「超日太陽股權收益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不過,該信託計劃投向的超日太陽,近期卻陷入資金鏈緊張與董事長攜款跑路的傳聞中。

大陸銀行理財產品呈亂象

事實上,自2012年底開始,大陸不斷曝出銀行理財產品亂象。最為知名的是華夏銀行員工違規銷售投資理財產品的「理財門」事件。2012年底,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員工私賣的「中鼎財富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入夥計劃」投資產品到期後,客戶本息均無法兌付。

《每日經濟新聞》於去年12月25日報導稱,有7名投資者在建設銀行吉林省白城市海明路支行(以下簡稱建行海明支行)被誤導購買了東北證券3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以下簡稱東北證券3號),出現嚴重虧損。虧損超過30%。投資者寧女士稱,銀行客戶經理當時推銷這款產品時稱可以保本保息,抵抗通脹,而且利率在6%以上,並且她當時甚至沒有看到風險提示單(購買理財產品時必須向客戶提示風險的內容)。

《羊城晚報》報導稱,一位名為珍妮的民眾日前通過羊晚QQ報料平台稱,去年12月,自己到佛山的一家郵儲支行辦理零存整取業務,存入1萬元後到手的除了存折還有一份保單,當時的業務辦理人員稱送一份保險給她。然而,直到不久前,接到續費通知的她才明白當初的保險居然是自己花了錢購買的。更讓珍妮失望的是,這筆用於購買保險理財產品的1萬元還在日漸虧損。珍妮表示,到今年12月,已經虧損了2,000元。

隨後,中信銀行、南洋商業銀行等「理財門」事件被接連引爆,大陸媒體稱「掀開了規模龐大的銀行理財行業亂象冰山一角。」

《中華工商時報》對大陸的理財產品亂象披露稱:「口頭承諾」成風,刻意隱藏風險;理財資金投向不清晰,員工專業性欠缺;實際收益頻頻縮水;大量的銀行理財產品並未公開公佈到期收益率,其真實的經營狀況或被隱瞞;「資金池」運作方式將風險推後,或致風險集中爆發;客戶盲目信任或帶來「剛性兌付」困境。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gaozhitan@gmail.com。

(責任編輯:江啟明)

相關新聞
華爾街日報:中國銀行體系讓人既恨又憂
洗錢疑雲未平 兒慈會被審計出理財資金不對帳
短期理財產品氾濫 中國恐引爆信用危機
大陸「影子銀行」達30萬億 經濟最大定時炸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